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莎士比亚 传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时间:2020-10-18 18:04:26    来源: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威廉·莎士比亚(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出生于英国中部斯特拉特福镇一个富裕市民家里。他幼年在当地文法学校受过基础教育并有机会接触戏剧,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爱好。十三岁时他因家境困难,中途停学。莎士比亚十八岁结婚,不久就离开家乡去伦敦谋生,开始接触各阶层社会生活,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当时正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统治的盛期,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经济繁荣,政治上相对安定,民族文化,特别是戏剧艺术也跟着发展起来。当时欧洲的新兴资产阶级反教会、反封建、以人文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文艺复兴运动正达到高潮。人文主义者提出“人”来同教会尊崇的神相对抗,提倡人权、人性和个性解放,反对宗教束缚和封建压迫。英国的戏剧家吸收了古代希腊、罗马戏剧的营养,又学习了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新成就,通过戏剧来传播人文主义思想。这时还出现了一批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古典文化修养、受过人文主义熏陶、被称为“大学才子”的剧作家。他们对莎土比亚都有过影响。当时伦敦先后建成了几处固定剧场经常演出新旧剧目,戏剧成为联系广大群众、传播人文主义思想的重要媒介。观众成分很复杂,大多是手艺人、小商贩、帮工、自由职业者、富商和绅士。据传,莎士比亚初到伦敦,在剧场外面牵马,伺候看戏的绅士。后来他加入了剧团,扮演过次要角色,并转入写脚本。当时剧院经常更换剧目,迫切需要剧本,莎士比亚便着手改编旧戏和修改其他剧作家的剧本供剧院排演。不久,他就独自编写剧本,开始了舞台和创作生活。之后的二十几年中,他在丰富的生活实践的基础上以饱满的热情写出了三十七部戏剧、两首长诗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一六一○年前后,他退出伦敦戏剧界,回到了家乡。一六一六年四月二十三日因病逝世。他的作品很多,但生平资料却极为有限。因为在当时剧作家是不为人们重视的。莎士比亚的伟大首先在于他从各个方面深刻地、艺术地揭示了他那个时代的种种矛盾和斗争;描写了他那个时代社会历史的进程。作为人文主义者,他以自己的作品参加了反封建的斗争,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莎士比亚的创作按照他的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590-160是他的人文主义世界观和独特的创作风格的形成时期。当时新型资产阶级君主是统一的民族国家的象征。广大人民拥护王权,把它看作是结束贵族混战、保护国家不受外来侵扰并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可靠力量。当时英国打败了劲敌西班牙在海上的霸权,国内爱国情绪十分高涨。以市民为主要对象的戏剧敏锐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特别是历史剧,由于直接表现重大历史事件,实际上向广大人民进行了政治启蒙教育。

这时期,莎士比亚写了九部历史剧,系统地探索了过去两三百年的历史批判了一系列的封建君主,谴责了他们之间的血腥战争,反映了封建割据被统一的王权取代的历史趋势,并总结了在这一斗争中的历史教训

亨利六世》(15901591)分上、中、下三部。上部写英国在英法“百年战争”中由于贵族不和而失利;中部写国内贵族的纷争和平民起义、内战;下部写封建割据的大贵族为争夺王位而进行的混战—“红白玫瑰战争"。《理查三世》(1592)与这三部在时间顺序上是衔接的,剧本写狡诈毒辣的贵族理查用血腥手段排除了六个合法继承人,自己登上王位,成功地塑造了暴君的典型形象,是莎士比亚早期历史剧中的杰作

《约翰王》(1594)写反天主教的约翰企图谋杀合法继承人以篡夺王位,引起了外患。《理查二世》(1595)、《亨利四世)(1597-1598)和《亨利五世》(1599从内容来看恰好是反映了《亨利六世》以前的一段历史。作者在其中描写了优柔寡断的昏君理查二世,因“来路不正”而终日忧虑不安的享利四世,以及用对外战争解决国内矛盾的享利五世,并在后者身上寄托了作者对贤明君主的理想。通过这一系列历史剧,莎士比亚实际上把一部从约翰王到亨利六世三百年的英国史搬上了舞台,最后把都铎王朝的建立表现为英国历史演变的光辉顶点。作者无保留地歌颂了自己的时代,固然符合历史总的潮流,但也暴露了莎士比亚资产阶级思想的局限性。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享利四世》中作者出色地描绘了十六世纪英国社会的画面:宫廷、贵族的豪华生活,公路上的抢劫、搜捕,乡村的征兵和民变,官吏的层层剥削,农民、手工艺人的失业贫困以及酒馆、妓院的种种情景,这就是恩格斯所称赞的“福尔斯塔夫式的背景”即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在这典型环境中,作者塑造了福尔斯塔夫这个封建社会的破落骑士、好吹牛的懦夫、冒险家的典型形象。他是流氓头子,有名的酒色之徒,自恃是太子的亲信,无恶不作。最后,通过福尔斯塔夫被资产阶级“贤明"君主亨利五世驱逐,巧妙地反映了封建势力及其附庸的必然灭亡,但又通过福尔斯塔夫之口画龙点睛地道出了下层人民的呼声,这也是莎士比亚的创作思想的复杂的一面。莎士比亚以古代罗马史为题材的历史剧,特别是《尤里斯凯撒)《科里奥兰那斯》等,探讨了政治斗争中群众的作用问题,微妙地影射了现实并表现了莎士比亚思想中的矛盾,也是他创作中的重要部分。

《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是反映人文主义者爱情理想和封建压迫之间冲突的一部诗意浓郁的悲剧。在意大利维洛那城有两家贵族世代为仇。在一次舞会上蒙太玖家的罗密欧和凯普来特家的朱丽叶一见倾心,但因家族不和恋爱受到阻挠。经神父帮助,两人秘密举行了婚礼。但罗密欧为友复仇,刺死了朱丽叶的表哥泰保尔。维洛那亲王下令放逐罗密欧。朱丽叶找神父求救。神父一面给她吃安眠药让她装死,一面派人通知罗密欧赶紧返回。不巧碰上鼠疫,送信人误了行程。罗密欧听说朱丽叶已死就赶到她身边自杀了。朱丽叶醒来见爱人已死,也用匕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目睹世仇造成的恶果,两家最后和解。《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情节虽属悲剧,但实际上却充满了喜剧作品中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向往和对未来的信心的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剧中的男女主人公是世界文学中的著名典型,集中概括了莎士比亚早期的人文主义理想

《威尼斯商人》(1596)是作者早期最富于社会讽刺性的喜剧。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成全好友巴萨尼奥的婚事,向犹太人高利贷者夏洛克借了三千金杜加。由于安东尼奥贷款给人从不取利,夏洛克嫉恨在心想乘机报复,伴装也不取利但讲明到期不还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安东尼奥的货船失事,到期果然无法偿还贷款。夏洛克就提出控告要安东尼奥履行诺言。巴萨尼奥的未婚妻鲍细娅假扮律师出庭提出割一磅肉可以,但不能多也不能少更不准流血。结果夏洛克败诉,报复不成反而失去了财产。作者极为成功地塑造了夏洛克这个生动而复杂的极端利己的高利贷者的典型,从而批判了落后的高利贷资本,肯定了以安东尼奥为代表的商业资本。通过夏洛克,作者又为一切受民族和宗教歧视的犹太人鸣不平,表现了作者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立场。鲍细娅,性格纯朴、有正义感有才华体现了作者理想中的资产阶级新女性。

仲夏夜之梦》)(1594)《无事烦恼》(1600)、《皆大欢喜》(1606)、《第十二夜》(1607)都以爱情为主题,经过曲折达到美满结局。剧中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充满了浪漫色彩和欢乐气氛,特别是丑角的出现,增强了讽刺性和喜剧效此外,莎士比亚这时期还写了两首长诗:《维娜斯和阿东尼斯》(1593)和《路克丽斯受辱记》(1594)。前者描写爱神维娜斯对青年猎手阿东尼斯的爱情与追求;后者谴责了荒淫强暴的行为。十四行诗大多是歌颂爱情、青春和美以之与现实生活中的丑恶对比。

第二时期(1601-160)是莎士比亚在思想与艺术上成熟与深化的阶段,在创作上出现了高峰。在伊丽莎白统治末期,王权和资产阶级关系开始紧张,宫廷贵族生活日益腐朽。作者已看清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但他把这矛盾归结为善与恶的道德问题。他反对暴力,主张人道。他同情人民疾苦但又只看到个人作用,强调思考力量,这就促使他写出了抑郁愤懑的悲剧。在这些悲剧里他批判了现实,创造了一系列体现作者理想的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

《哈姆雷特》(1601)是莎士比亚最重要的作品。早在十二世纪就有了丹麦王子替父报仇的故事。法国和英国剧作家都据此编写过剧本,不过故事中心都只是中世纪式的复仇。到了一六○一年才由莎士比亚成功地把它改编为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的杰出悲剧,使复仇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哈姆雷特的形象从此成了世界文学中最有名的典型之一。哈姆雷特是个有理想、有魄力、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他的叔父克罗迪斯为了篡夺王位毒死了他的父亲并娶了他的母亲。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他,要他报仇。弄清真相后,他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他爱人莪菲丽霞的父亲、大臣普隆涅斯。奸王有所察觉把他送往英国。哈姆雷特在去英国路上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罗迪斯安排的蓄谋杀害哈姆雷特的比剑中死去。哈姆雷特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奸王。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以及悲剧的结局恰好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危机和致命弱点。由于当时的社会还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的新的矛盾还未充分暴露,这一切反映在哈姆雷特身上表现为对现实不满但又幻灭、悲观、茫然等弱点。此外,作为人文主义者,他只看到个人的作用,强调思想的力量,因而思考多于行动,形成了他的性格中的延宕的特点。哈姆雷特可以说是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思想的总结。

《奥赛罗》(1604)是根据十六世纪意大利短篇小说改编的一部杰出悲剧威尼斯贵族的女儿丝德梦娜,不顾父亲的反对和社会的歧视与威尼斯大将黑色的摩尔人奥赛罗结婚。她父亲向公爵告状时土耳其人正进犯威尼斯。公爵为了使用奥赛罗去抗战,对婚事未予追究。奥赛罗的旗官埃古表面忠诚、心地奸诈,造谣苔丝德梦娜与付将有私情。奥赛罗在愤怒之下掐死了妻子。待他明白真相时,便在悔恨中自杀。埃古最后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作者要说明的是奥赛罗和苔丝德梦娜的爱情虽战胜了种族偏见,却逃不脱以埃古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极端利己主义的阴谋诡

李尔王》(0是根据流行剧本改编的。不列颠国王因年老力衰把国士分给了虚伪的长女和次女,而把忠诚率直的三女赶出国外。李尔王被冷酷残忍的长女次女逼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失去理智奔向旷野。三女带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和李尔王一道被俘。她被处死,李尔王也在悲痛疯癫中死去。作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已被摧毁的人伦关系,批判了见利忘义,肯定了同情博爱的道德原则。作者还描写了李尔王在狂风暴雨的袭击之下想到千千万万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和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破产农民,对他们表示了同情,体现了他的人文主义的幻想。

麦克佩斯》是作者根据苏格兰历史编写的一部极为阴沉的悲剧。苏格兰大将麦克佩斯在女巫的预言、个人的野心和妻子的怂恿之下杀死了国王,自己登上王位。最后麦克佩斯众叛亲离,得到应有的惩罚。作者刻画麦克佩斯夫妇这一对野心家的形象,虽然就身份他们是苏格兰历史传说中的人物,但实际上他们代表了当时英国原始积累时期出现的野心家

以上就是莎士比亚创作中有名的四大悲剧。此外,这时期莎士比亚还根据《希腊、罗马名人传》写了情节单纯、寓意深刻的悲剧《雅典的泰门》(1607)。雅典贵族泰门,慷慨好客,终日大摆筵席,宾客满座。他的钱财挥霍殆尽时,朋友纷纷离去。泰门开始认识到金钱万恶、人情炎凉。他逃到荒野山洞挖野菜根时发现了黄金,回想往事引起他对金钱的愤恨。他沉痛地控诉:“金子!黄黄的、闪光的宝贵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如此深刻地对金钱作用的批判,在英国文学史上是空前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这段独白时指出:“莎士比亚绝妙地描写了金钱的本质。”

第三时期(1608-1613)是封建王朝进一步暴露专制面目,资产阶级力量日渐壮大,它们之间矛盾更为尖锐的时期。在莎士比亚身上,人文主义的理想和现实的距离更远了。由于阶级的局限,莎士比亚无法沿着悲剧创作中的批判方向前进,而转向了传奇剧的创作,企图用道德去感化邪恶,用宽恕去求得和解。主要作品有《辛白林》(60)、《冬天的故事》(1610)和《暴风雨》(1611)。这些作品保持了人文主义者的信念,充满了对幸福的乌托邦式的幻想,但情节类似,都以大团圆结束。《暴风雨》带有浪漫色彩,其中喜剧和神话水乳交融最富于音乐性,被称为“诗的遗嘱”。

莎土比亚从民间和古典戏剧传统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方面为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树立了杰出的榜样。他的戏剧达到了世界艺术的高峰,被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当作戏剧创作的典范。马克思多次引用他的作品来阐明重大的理论问题并向艺术创作提出了要“莎士比亚化”的号召。恩格斯在给拉萨尔的信中给予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以极高的评价,认为他的剧作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正是戏剧的未来。

莎士比亚创作的艺术特点首先表现在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他突破了古希腊、罗马戏剧的“三一律的框框和悲喜剧的界线。他的思想是通过生动和丰富的情节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他塑造的主要形象有血有肉,不但有典型性而且有鲜明的个性,总是在发展中表现出来。哈姆雷特、夏洛克、福尔斯塔夫、泰门、李尔王、麦克佩斯都是如此。马克思说,“莎士比亚塑造的典型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出灿烂的花朵”。指的就是莎士比亚在典型创造上丰富多彩的个性描绘。再有,就是莎士比亚的语言非常丰富有力,生动活泼。在他的剧本中往往韵散杂揉:散文、无韵诗、古体诗、轻快的民谣,无所不有。他善于用比喻、隐喻、双关语和戏言。他的讽刺尖锐而富有诗意莎士比亚作品中情节形象和语言的丰富性是同他思想上的丰富性分不开的。他生活在资产阶级还未取得政权的生气蓬勃的进步时期,但在他作品中既批判了封建贵族也批判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野心家。他对后代作家的影响极为深远。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继兴起的时代,欧洲的进步作家和批评家都曾高举过他的旗帜在文坛上进行过斗争。在中国,莎士比亚也是广大读者最熟悉和热爱的外国古典作家之一。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