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帅哭的龙
一个朋友辞职了,人设崩塌式的辞职:从做互联网产品转行做了音乐培训。
学市场营销的他两年前来到北京,在一家创业公司做产品,做得不错,工资不菲,但不开心。
他递交辞职信的时候很戏剧,领导问他下份工作准备去哪,他说,自己办了个音乐培训学校,准备教学生弹吉他。
领导的下巴差点没脱臼,说,你想明白了吗?这跨界跨的。
他说,想清楚了,接着就不说话了。
这回换领导没说话,签了字,他的眼神里,透着一句话:你会音乐吗?靠谱不靠谱啊!
但领导不知道的是,他从来北京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自学吉他。
每天下班回到家,就自己在房间里打开视频,跟着电脑学,一学就坚持了两年多。
这两年里,他组过乐队,还参加过比赛,从弹奏一首简单的乐曲,到能弹奏复杂的歌谣,直到自己发现,音乐是才是他最爱的,自己可以通过音乐谋生。
于是,他偷偷的跟几位做教育的老师合作,招了第一期的班,他一边上班,一边教课,第一批学生很喜欢他,还给他介绍了不少生源。
就这样,他们开了第二期、第三期,直到他发现自己没有坐班的时间。
终于,他决定撤退了。
公司的同事说他是个天才,什么都会,而他知道,这世界没有毫无准备的横空出世,只有背水一战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坚持。
他给我讲这个故事时,我正在他的班上学习乌克丽丽,我明显看到了他那种自豪——那种突破了生活枷锁后的自豪,那种打破人设后的那种自豪,那种逆风不怂不愿循规蹈矩的那种自豪。
他还说:谁规定,我不能突破自己,看到生命的更多可能呢?
这些年火了一个词,就是人设。
所谓人设,就是你的标签,你的面具,有时候,是你身上的枷锁。
其实每个人都有人设,一个男人,在家是父亲,是丈夫,在公司是员工,是老板,在外面是消费者,是服务者;一个女人,在家是母亲,妻子,在外是职场人,是领导。
人设无处不在,标签到处皆是,逐渐,在标签横行的今天,我们越来越忘记自己是谁。
请问,谁规定你学的是市场营销,你就一定要从事相关工作;你是个产品经理,就一定不能碰音乐变成音乐老师?
我们用人设,设定了我们的一生,却忘了,人的一生,多半靠努力和决心,少半看你的如何过这一生。
我经常会在课上,鼓励学生打破自己的人设,去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
总有学生会笑笑,说,我们学生啊,哪里有什么人设啊。
我说,真的吗?
那我想问,为什么哪么多选错专业的孩子,不愿意在课后去自学另一项技能,为什么你明明喜欢那个专业,不愿意在课后努力接触那个领域,为什么你明明不喜欢这份工作,还不用闲暇的时间去了解你喜欢领域的规则?为什么,为什么啊?
我们,太容易被这些设定弄得焦头烂额了,也太容易被人设困得动态不得了。
心理学有个特别有趣的实验,当你手上拿着一杯水,接下来你要干嘛?
大家的答案很多,有人说喝了,有人说倒了,有人说泼到什么地方去。
而真正聪明的人,根本不会管这杯水,他们接下来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跟这杯水无关。
我们经常会因为我们拥有的一点东西,而放弃追寻更大的世界。
到头来,我们被牢牢的控制在了舒适区。
那些看起来在轻松跨界的人,谁也不知道自己经受过多少煎熬,付出过多少努力,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多少勇气,才能改变自己生活的轨迹。
这些年我们总喜欢用人设来限制别人,用面具来把人去分类,因为这样更容易记住别人,更容易辨别自己,于是我们在这一个个的标签中,丢掉了自己,于是我们忘记了自己底色是什么,我们本来的模样是什么,于是我们忘记了其实我们可以成为任何人。
生命的美好,不就是因为,它具备无限的可能吗?
我经常在课上说,今天,正好是我们这一生最年轻的一天。我们有没有想过,未来的世界,我们还具备无限可能?请永远别让设定的人物,毁了真实的人生。
这个时代里,我们都需要一场人设的“崩塌”,摆脱桎梏的“人设”,然后去和那个渐行渐远的自己,见上一面。
而那个自己,或许更美。
祝我们都是这样的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