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年前我就读的益阳师专,坐落在益阳资兴一个小镇的一个村庄里。这个村庄有个趣味十足的名字,她叫迎风桥。在这富有诗意和人文气息的地方,我度过了三年美好的大学时光。
一个从山里走出来的学子,来到一个圆梦的高等学府,总是满溢着激情和憧憬。记得刚踏入益阳师专校园那刻,满眼见到的都是绿,浓荫蔽日,一派葱茏,黛墙碧瓦,隐约其中,恍惚来到一个心怡的公园。校园很大,占地三百五十多亩。入学的第二天,我携同两个初识的同学绕着校园四处溜达,竟花去半天时间,仍觉意犹未尽,感觉就如同刘姥姥初进大观园……环境育人,书香醉人,美的环境,点燃了我求学求知的欲望,我很快就爱上了这所在省内并不很知名的学府。
去年七月,毕业二十年后的大学同学聚会,相约重返母校,小径幽幽,芳草萋萋,睡莲静静躺卧碧池,栀子斜倚墙角,夹竹桃青翠逼人……人远去,景依旧,我们不禁感叹美的校园给我们三年美的教育。大部分在教育岗位上的同学,现在都成了德艺双馨、卓有成就的优秀教师,不在教育战线的其他学子,也都在各自领域保持着一颗纯朴进取的心,事业有成,大概也缘于这所学校长期给我们美的熏陶和教育吧!
因为爱上这所学校,我不知不觉间爱上了益阳这座城市。
益阳号称“银城”,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属古时的荆楚地带。这里河湖纵横,秀山丽水,物产丰饶,风景旖旎,人杰地灵。资水穿境而过,湘资沅澧四水不急不慢地汇流入洞庭湖。这里盛产水竹凉席、松花皮蛋、安化黑茶;也是著名作家周立波、文艺评论家周扬的故里;一首《桃花江是美人窝》唱遍海内外,风靡东南亚……当时流传有一首民谚,“浏阳饼,醴陵伞,益阳妹唧不要拣”,可见益阳的好山好水孕育出无数迷人的美女,媲美苏杭。
我大学时的户外时光主要在益阳市区流连,一则校园离城只有20来里路程,乘四路车,仅五毛钱,对于当时贫穷学子的我,经济实惠;二则市内景区名胜古迹众多,足以在短时间内寻幽探古,饱览山水。横贯市区的资江水生生不息,秀美奇曲的会龙山云蒸霞蔚,古朴清幽的白鹿寺梵音袅袅,更有桃花江畔凤凰山上的天问台,至今响彻着屈原深切的“天问”……现在回想,我对户外旅游情有独钟,大抵也是寄情益阳山水而始吧,这么说来,我和益阳竟有千年的结缘……
清苦着的日子,却处处释放着人生的芳华。
那时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农村发展缓慢,山区来的学子家境都一般。好在我所读的师范类学校,国家有适当生活补贴,大约每月55块钱。因为家里收入困窘,为了不给家里多添负担,我尽量节省着生活费用,在食堂打饭时都点蔬菜汤水,吃得最多的是白菜、什锦菜、冬瓜、藕片和海带汤。因为平常还有一点费用,我就要求家里每月另寄二十块钱过来也就够用了。偶尔改善下伙食,就吃一次点菜,青椒炒肉或是红烧鱼块,虽六七天只吃一顿过一下口福,却一周都在回味。有时也打打牙祭,几个室友就相约每两周到校外小餐馆会餐,吃一顿鱼火锅或是羊肉火锅之类的,八到十块钱一份,每人约两块钱的份子,却吃得酣畅淋漓。参加工作后吃过很多地方的火锅,却再也没有原来吃过的那么鲜美令人回味了。
有一个叫张再彬的同学,来自安化老区,家里清贫,还有一个弟弟念高中。他是最懂事和最体贴家里的,因为怕花费,从不参与聚餐活动。他和我一样,每年穿的就是高中时的旧衣服,三年大学从未自己添置过一件新衣服,每次打饭点的都是两三毛的简单汤水菜蔬,一天花费就一块来钱。这样,他居然每个月从学校的生活补贴中挤出二十块钱来并寄回家补贴家用和帮助弟弟念书费用。我不知道他如此苦行僧般清苦生活是怎么熬过来的。比起当时个别家境好的同学,每月动辄两三百元的花费,大部分同学都是很节俭的。前两年,我有一个外甥女在杭州上大学,她家里很贫困,低保家庭,但大学生活费用却达到了一千六七百元,我很是心痛,多次发信息告诫她保持勤俭家风,不要与他人攀比,还要求她以后天天记生活日记,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那时我们衣着朴素生活简单,也没有同学笑话,自己也不觉得自卑丢脸,我们信奉的是以精神追求为先、以口服之欲为次的理念,或许这也就是我们七0后与现在八0后、九0后对待生活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观念吧。
大学生活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不时有各种文娱体育或社团活动向你招手。我曾应聘过年级的足球队,也参加过校报记者的竞聘,虽都未如愿,却一直爱看同学踢足球,也特羡慕校报记者的意气风发。我加入了校内的“楚天文学社”,参加过多次征文比赛,多次获得过校内外和省教委的一、二等奖,也听了很多场文学讲座,感悟到文学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会了弈棋,积极参与各类围棋比赛,体会到博弈的精深奥妙。寝室里最多的活动无疑是打乒乓球和打篮球,大一时500号寝室住着十二位室友,经常在晚饭休憩后或周末捉队厮杀,也算是功课之余的调剂和点缀。当时学校还不时邀请知名校友或政商文等各界名人来校讲学或演讲,譬如湖南著名青年作家刘春来,曾任过安化县、沅江市两县市书记,现任省林业厅厅长的邓三龙,均是师专校友,他们精彩生动的演说激励着众多学弟学妹砥砺奋行;更有益阳籍羽毛球世界冠军唐九红来校作励志报告,引来体育粉丝的阵阵尖叫和激情难抑,找她签字留念的络绎不绝,我的一位室友获得唐九红的一个签名当场喜极而泣,一直奉若珍宝。
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每周一场的露天电影,三年来我几乎风雨无阻每场不落,即使风雪交加、凛寒刺骨的倒霉天气,我也自始至终坚持看完,离场时才觉得哆嗦发抖浑身无力。我是当时最忠实的影迷,总是最早一批赶到最后一批离场的人。那时,我忒爱看的是印度影片,常常为里面热劲的歌舞、悬疑的情节、纠缠的恩怨、快意的情仇迷得如痴如醉,不能自拔。当然,我最多的课外活动是上图书馆,和我一样爱好读书的学子还真不少,除周末外,每次开馆前,门口或坪里总是门庭若市挤得水泄不通,有几次还把玻璃大门给挤破、学生给挤伤了,以致学校规定今后须自动排队进馆,还由学生会干部轮流维持秩序。有时为了抢占一个好座位,有些看似文质彬彬的同学公然大动口角甚至拳脚相向。都说过了高考这道槛,就该彻底放松放松了,但当时我的大多学友们却仿佛仍处在高三时如饥如渴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汲取智慧营养。
我喜欢大学这种浓厚的求知求学氛围,至今我都很渴望能重返大学进行再次深造。大学生活虽然相对清苦,却感觉过得很充实,很丰富,我没有虚度三年的大学时光。
大学的课程很多,而任课老师也走马灯似的换了一拨又一拨。中文系先后开设有文学概论、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写作、文学史、美学、英语等十几门科目。印象中的大多副教授、教授都忙于搞学问和参加学术活动,上半期上了三四十场课,转眼下半期就可能专攻他的项目或课题去了。但也有一些一直跟班,教学、学术两不误的师长们,叫人很是崇敬。
当时的中文系主任、益阳市九三学社主委兼益阳市政协副主席的汤可敬教授就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好师长,虽只教过我班半年的《古代汉语》,但他的渊博学识、新锐思维、平易近人难以忘怀。他出版过多部研究古汉语的专著,有时为我们讲解一个词,他可以滔滔不绝地连续讲上一两个小时,听得学子们醍醐灌顶、顶礼膜拜。他学问深,却没有丝毫架子,我曾和一位同学造访过他家,他亲自沏茶留饭,和我们普通学子面对面拉家常谈学问,当成自己的孩子般亲热。
副教授秦忠翼,经常戴一副深度镶边眼镜,是一位顶可爱的小老头,生相就似一个老学究模样,教了我班一年的《文学概论》。他理论功底深厚,最会旁征博引。他在学报上发表过很多论文,编过多本大学教材,文学评论也写得鞭辟入里。他谆谆善诱,治学严谨,著述等身,叫人很是钦佩。
留校任教的刘泽民讲师(大三时晋升为副教授)记忆超人,口若悬河,一部《美学》教本,倒背如流。他讲课从不带教本,却叫学生们翻至哪页哪段哪行,然后会把一个个艰涩枯燥拗口难懂的术语或概念讲得一字不差。他教学并不只是灌输,而是经常带我们到野外大自然中进行审美体味,对照一草一木一花一鸟,由浅入深,形象生动把一个个抽象神秘的美学问题讲得逸趣横生,幡然感悟,给人极大的美的震撼和美的享受。他可以说是一个天生的演说家和教育家。
还有一个教我们写作课的讲师程兴国先生,他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恃才旷物,可能在同事中是个异类,并不太受同仁欢迎,而他讲的课却热情活泼,催人感奋。他擅长写诗,一首《不哭的男儿》激情豪迈,赢得中文系学生争相传诵。我至今还记得其中几段令人热血喷涌的经典诗句“不要用生硬的笔将我们雕刻/不要把我们放在的板结的背景里/我们是黑色森林中疾飞的白马/乌亮的眼睛中/也无需挂上一串晶莹的泪/我们是不哭的男儿”、“我们是一代不哭的男儿/女排夺冠/我们挥动红汗衫和彩色旗/男排失利,足球滚不出山顶洞/我们躲着女人/在小河边捶打着前胸/捶打着地球/脚边的小狗玛丽哭了/我们没哭”……可惜他在学校只教一年就下海经商创业去了,听说经过几年的打拼,他在东南亚经济文化发展中心任总经理,成了一位功成名就的商界精英,但他仍一如既往地热爱关心赞助着学校及社会上的各种文学活动,是一个富有文学情结、文化品味的儒商。
最不能忘记的老师是我的班主任李长庚老师,虽没教过我们的课目,却经常与我们打成一片,勉励我们勤奋向上求学,为以后为人师表打好坚实基础,以不误人子弟为最低底线。我到师专入学那年年底,他来寝室检查,见我被子旧而不厚,草席上又没垫东西,知我家境不好,生怕我冻着,第二天就送来一床厚厚的棉絮,我单薄的身子暖和了三个冬天,心里却一直温暖至今。他多才多艺,为人却极随和,不时到我们寝室指导我和几个同学下围棋,常让我们8至4子。多年前他从政了,现任益阳市政协副主席,堂堂副厅级干部,却仍叫得出我们中文90级二班每位同学的名字。
有这样一批德识才学上佳的师长们引领,于润物细无声中在同学们心中树立了一座做人求学的人生标榜,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刻苦勤学上进提升自我呢!
“师道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人亦云“近朱者赤”、“严师出高徒”,信矣!学子们从崇拜师长到崇尚学识,追求完善,提升自我,这是可爱的母校留给我一笔恒久宝贵的无形财富。
挥手大学生涯已二十余年,我的母校还在,守候在一个叫迎风桥的村庄,静看春华秋实,桃李天下。
作者简介:文志勇,男,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