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建增
木门道位于天水市秦州区西南,我知道它较晚,而亲走一回才是今年夏天的事。老同学辛轩是研究地方史的专家,木门道又在他的家乡牡丹镇,因此他很熟悉那儿的山川地理和人文历史,作为向导他可谓不二人选。
木门道出名与诸葛亮六出祁山有关,在那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三国后期,不论诸葛亮多么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也无力挽救蜀国的颓势,他所有的努力只能看做是为报答先主的知遇之恩。当时他想沿江北上借道吴国去伐魏已无可能,因为两国结下的梁子已无法化解。北上剑阁要走“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别说运送辎重连步行都是问题。最后迫不得已只能迂回曲折,西斜出川,沿祁山经天水过秦安,南下陇坂古道再东进洛阳。
六出祁山中最著名的战役就是马谡失街亭,由于马谡刚愎自用,结果被魏国大将张郃打得溃不成军,诸葛亮多年的心血付之东流,北伐大计功亏一篑,无奈只好撤军,此后再没有走那么远。公元231年春,诸葛亮开始第四次北伐,魏主曹睿命都督司马懿领兵御敌,这时从后方传来李严假传后主刘禅要诸葛亮退兵的圣旨,加之粮草即将用完,诸葛亮只好嘱咐魏延、关兴带领一万人马外加一千名弓箭手先到木门道设伏,其他兵马后撤。
蜀军突然退去,司马懿立即派人察看,发现蜀军已从木门道那边南逃,于是急派先锋张郃带领五千兵马前去追赶,自己率两万兵马殿后。张郃领命一马当先,紧追魏延和关兴,他们轮回交战了几个回合后,魏延假装大败跑进了木门道,回头一看张郃还在追他,便装出惊慌失措的样子。张郃以为胜券在握,领魏兵跟着进了木门道。由于木门道夹岸多生寒树、在昼犹昏,进入谷底张郃不免有些后怕,正想回头撤兵时,突然一阵鼓响,顿时火光冲天,乱石滚木从东西两侧一泻而下,接着万弩齐发,张郃身中数箭,落马身亡,木门道也由此出名。
木门道东西两面高山对峙,空谷一线,状若天然门户,进到里面就如同钻进一只天然的口袋。西侧的旋帽梁十分陡峭无法攀援,东侧的王家梁突兀而起相对较缓。东侧稍向北的山下有个村子叫张家坪,原先叫张郃坪,张郃死后就埋在那儿。
有一个开农运三轮车的人经过时,我特意问了一下,他说村中人都姓张,传说是张郃的后代。可我觉得此说有些牵强,以前的人宗族观念较强,估计他们是周围的张姓人聚居一起而形成的村庄,远在洛阳的张郃后代来那儿的概率不会太高。
同学告诉我原先那里森林茂密,木材众多,当地人将其砍伐进城贩卖时必经此路,因此那段峡谷被称为木门道。现在的旋帽梁上树木不多,一些零星的洋槐,树龄也超不过三十年,要在那陡坡上人工植树确实不易。而东侧的王家梁有连片的耕地,树木高大种类繁多。东西两山夹峙中有一条宽约五十米、长约五百米的河谷,名叫稠泥河,自北向南流入西汉水,可能是长江水系的缘故吧,天晴时河水并不浑浊。
从张家坪顺木门道向南,一里许被一个小山嘴遮挡,转过山嘴地势便豁然开朗,河西侧是当年蜀军的拴马处,现在称为“拴马湾”。东侧是当年蜀兵的埋伏之地,如今叫做“伏兵湾”。河谷正中靠西横卧一块高八米,顶平面三平方米左右的鼓形小石墩,当地人唤作石鼓,相传是当年诸葛亮在上擂鼓指挥作战的擂鼓台。后经千余年风雨浸蚀,沉堕谷底,现在远远低于路面。石鼓如同一个地标,见证着历史的过往与沧桑,观光的人们常对着它发思古之幽情,赞叹诸葛亮镇定自若的指挥。
途中一老人告诉我们,每逢发大雨时,河水的激荡声中好像总有人在哭泣,让人不寒而栗。这不由让我想起李华《吊古战场文》中的句子,“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我无法写出那雄浑如大海奔涛,秀拔如孤峰峭壁的奇文,但能感知出当时那“鼓衰兮力竭,矢尽兮弦绝,白刃交兮宝刀折,两军蹙兮生死决”的惨烈场面。如今木门道还在,可那些成功或失败的英雄魂归何处?
记得有一副对联这样写诸葛亮:“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代志能遵教授;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这也许是对他一生功绩最好的概括。南宋安子顺的“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的断语,又让多少人对他生发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崇敬之情,许多地方立庙祭祀他无疑实至名归了。
木门道的武侯祠在东面王家梁的半山腰,虽坡陡台多,却别有一番韵致。顺阶而上,仰头便能看到一个半拱红门,从两侧回旋而上便到山门。门楣的青砖上雕有一副长联,两旁各有一侧门分别写着“出将”、“入相”。进得青砖仿古大门,整个建筑庄严肃穆,庭院遍植花草树木,显得幽雅而静谧。武侯祠一院二进,第一进为武侯祠,殿上高悬着“万古清高”和“静远堂”二匾,殿内有诸葛亮、诸葛瞻、诸葛尚三尊塑像。院的两侧为文臣、武将廊,文臣廊内塑有庞统、蒋琬、费祎等十文将;武将廊塑有赵云、魏延、姜维等十武将。顺着诸葛殿两侧走进第二进,正上方建有高大雄伟的昭烈帝刘备殿,殿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像,两侧分别塑有关兴、周仓和张苞、关平像。整体来看塑像者的理念与人们传统观念中的尊刘抑曹思想一脉相承。
武侯祠外的左边有一土钟,和河对面的石鼓遥遥相对。原先的土钟早已毁坏,现在新筑的高约两米,周匝用青砖围砌,上建一凉亭挂一黑色大钟。二者彼此坚守相互对望,似两位无语的哲人向世人传导着古战场的情景。
时光虽“暗淡了刀光剑影”,也“远去了鼓角铮鸣”,可历史却在流传中愈加明晰。在天水五大文化之一的三国文化中,木门道之战是其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近年政府和民间不断加大投资,过去的偏僻之地已焕然一新,我想不久的将来木门道定会成为一个令人向往的文化旅游景点。
作者简介:杨建增,中学教师。曾在多家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发表散文、诗歌多篇(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