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仲贤(四川)
一九八七年七月,由荥经茶厂厂长安排,要我陪同老工人石文滔去江西调拨茶叶来我厂加工制作康砖茶,运往西藏供应藏族群众,我乘出差之机前往庐山。自古至今那儿均是文人凭吊的地方。
七月的庐山青翠欲滴,万木浓荫,云舒云卷。司马迁《南登庐山》游记记之于《史记》之后,美丽诱人的庐山就成了文人之旅。我翻书查找,庐山自两晋南北朝开始,骚人墨客络绎不绝到此呤诗作画,使庐山知名度响彻中外。庐山自古就以“险、峻、秀”而名扬四方。上了山,我在山水之间,在那云雾蒙蒙、层层苍翠中,追寻当年宋代大诗人陶渊明和谢灵运的归隐行迹。游客匆匆,他们超我而过,只顾观山望景拍照留影,而我是在寻找文化气息,要认真读懂这庐山的文化精神:东晋诗人慧远由此触发、一气呵成的五言古诗《游庐山》,仅用七十个字就将庐山整个山水美景融入其中。此诗称绝,但不如陶渊明名气大。我认真读了他两人的佳作,我认为在中国文学史上,五言山水诗为庐山的品位最高,开创了诗化先列,一僧一道,豪放婉约,传诵至今。而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虽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但只是角步赞誉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美景,而谢灵运与陶渊明则另辟蹊径,开创了一代新风,开始追求声色。从他俩《游庐山》五言诗中,不难看出吸取了传统精华,从写意转到摹象,达到了诗歌艺术的高峰。
庐山不仅是山水文化风景观赏地,而且有着深远影响的政治名山。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的同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著名的“最后关头”和《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指出:“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拉开了抗战的序幕。
1959年7月2日至8月1日,党中央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和8月2日至16日召开了党的八届八中全会。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曾先后在庐山留下了从事革命活动的足迹。1937年夏,周恩来曾两度上庐山与蒋介石谈判,促成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些都构成了庐山独特的红色历史,形成了独特的“庐山文化”,为庐山积淀了丰富的政治文化底蕴。走进庐山东林寺、黄龙寺等古老寺院,不由感到“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则法身。”细细品味,让人周身轻松,顿觉神清气爽。气势恢宏的寺庙与峻峭威武的山脉浑然一体,使我全身翻滚着诗花词浪,不由脱口吟出李白的“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自己不愿跻身在游客人群之中,我愿孤独行走。站在李白、谢灵运、陶渊明塑像前与他们对话。文化的本性自古就需要沟通和被理解,因此又企盼着高层次的文化知音能一起互动,哪怕是跨越时空也在所不惜,而上庐山这是我今生企盼的理想地,吸引我千里迢迢为它而来。
庐山也是文化名山。它可以证明,中国文人自古有着独立的人格、高尚的情操,正如陶渊明所说“不为五斗米折腰。”“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已融入中国文人的血液之中,形成了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老师所讲:“人格的高下,决定社会素质的高下。如知识分子人格低下,整个社会人的素质必集体降低。”我喜欢孤独,孤独不是一种脾性,而是一种无奈。这些年受到陶渊明归隐思想的影响,我愿意在这个文化层次上与他们亲近与交往。庐山与其说是文人的隐潜处,不如说是历代文人渴望超脱俗世而达到跨时空沟通的精神投放处或寄托点。所以、李白、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陆游、唐寅等文化艺术家纷至沓来,周敦颐和朱熹则先后在山崖云雾之间投入了哲学的沉思和讲述。如果把时态归并一下,庐山实在是一个鸿儒云集、智能饱和的文化交流圣地。
我从小并不喜欢文学,因生性耿直,受到的打击太多,埋藏在心中的苦闷郁结,正如每天要吃那么多的有毒食物需要排泄,不然会生病。所以,我需要把储存在心中的精神垃圾,用文字把它倾吐出来。由此爱上了文学,于是斗胆拿起笔舞文弄墨起来。这次有幸登上庐山,真是三生有幸。要不是新任厂长喜爱文学,直到退休也不会轮到我的。
这次庐山之旅,在东林寺看到清一色灰衣僧人做法事,心中有一种敬畏,一丝肃穆。与善结缘是做人的本分,与佛神通是一种修为。这闻名遐迩的庐山,有缘与谢灵运、陶渊明、李白等文化名人相遇,才有了这千年不散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