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何帆老师新书《变量》有感
《变量》是罗胖在跨年演讲倾心推荐的新书,是何帆老师的力作。我作为送给自己的新年礼物,在跨年一刻果断下单。薄薄240多页,售价59元,打心底里后悔,骂自己管不住自己,又被罗胖忽悠上路。
从没看过何帆老师写的书,但这次阅读速度显然突破了平时。一气呵成,不但语言简洁有力,而且所有事例,如临现场。不但气势恢宏波澜壮阔,再现了历史,以及对未来的无限畅想,也有微观世界引发小趋势的时代翻转。跟着何帆老师用“鹰眼视角”,观察中国宏观经济下不为人所知的变量。
就像何帆老师说的:“既要带你们看见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又要看到草丛中快如飓风的兔子。有时我也会问自己:“2018,我们究竟经历了什么?哪些东西需要铭记?我们正走向何方?”答案常常是模糊的。一些破碎的片段,很难用时间的线串通起来。
以前人们叙述历史,会把历史比作一条河,奔腾不息也泥沙俱下,很多人把这种模式称为“长河模式”。何帆老师引入了“大树模式”,让我们对历史,对2018,对于昨天那些刚刚发生的事情,有了一种连贯、系统、全局的清晰认识。
每一片叶子连接着躯干,躯干连接着根系,树与树构成了一片片森林。叶子与叶子相互映衬,为躯干和根茎提供阳光,根又过来反哺躯干和叶子,提供水分和营养。何帆老师带我们通过观察嫩芽和新枝,把所有人的目光拉回母体。我最大的体会是,通过微观看到经济及社会宏观的发展,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一步步还原了社会的真相。
冲击与反转
记得罗胖在跨年演讲中,替悲观者说出了压在心底的一句话:2018年应该是前十年中最差的一年,是后十年中最好的一年。
当然悲观并非空穴来风,2019年,明眼人都能看到,无论是股市还是币市,一跌再跌,让人不由得想起2008年的经济危机和泡沫经济。房地产由低到高,然后逐渐跌倒原来的价位。实体店门可罗雀,在寒冬中勉强度日。有人把这一切的归咎到中美摩擦。
其实有时候,我不知道应该相信大师,还是根据大师们的判断,自己做决定?年初的时候,听《香帅北大经济学》徐远教授讲到房地产章节,对中国一二线城市房地产持乐观态度,就连罗胖也表现出极度的信心。前一段,有朋友问我:“现在的形势,还敢不敢买房。”我深信不疑的告诉人家:“随便买,不会有什么问题。”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过分迷信互联网,总认为互联网将以摧枯拉朽势不可挡颠覆整个传统经济。真实情况是这样吗?真实情况是互联网的步伐正在减缓,传统行业正如何帆老师所说:只不过是穿上了新装的老兵。他们并没闲着,正在加快升级,加快转型,加快只智能化。并且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边界变的越来越模糊模糊。
未来社会一定不是谁干掉谁,而是相互之间的融合。在时代的横流中,传统行业所打造的坚硬铠甲,技术的壁垒,是互联网公司短期内无法赶超和替代。最终的融合,就是要找到那个平衡的点。
技术和市场之间是要培养感情的。
书中提到了无人机在农业中的应用,以及机器人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看到这几章的时候,我反复问自己,我是不是落伍了?犹如井底之蛙一样,不知道现代已经到来。无人机在北方广阔的天地之间已经成熟运用,并且技术在不断更新迭代,以适应更复杂的环境。
如果应用在城市,短期内能不能适应。为什么无人机能在中国部分地区服务农业,而在另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却无法大面积使用?技术的早起出现,必然是市场需求的结果。技术只有和市场建立感情,才会碰撞出火花。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哪有有市场,哪里才会有创新,有技术上的突破。
同样,微信支付系统和支付宝能在中国全面普及,而在美国以及一些发达国家却无法适应。当然这与社会背景,文化观念,消费习惯有很大差异。但更重要的是,中国是一个超级大国,有天然的试验田和众多的人口。就像何帆老师说的:“在创新的社会,技术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应有场景。”
我们这一代人是经历中国社会转型和时代洪流冲击的一代人。很多人认为,中国能一直增速下去,超过欧美发达国家。但很多人就是搞不懂,这两年怎么,发展的速度明显放缓,是我们的经济不行了?还是我们已经掏空了自己?
不知道是哪一位经济学说过,中国的发展,前三十年大破,后三十年大立。经过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很多矛盾和问题已经浮现出来,比如环境的污染,比如信用危机,比如技术和市场的单摆浮搁。繁华过后,一地鸡毛。
过分追求成长速度的商业模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发展步伐的杂草,我们必须考虑质量与产品,技术与市场的关系。重新定位在中国这块大地上,什么样的技术更适合这个超级市场的需求。
城市在收缩是好是坏?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我们的城市正在收缩,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方向。书中从义乌、东莞、上海、北京,几个城市的对比,说明了城市正在从单核城市向多核城市过度。那种愈来愈大的城市,正在被一个个星星点点的小型化,功能化,社区化,多样化的小城市替代。
高楼林立代表现代化的发展,同时也让人与人之间的变的难以触及。而小型化化的社区社群文化,必将走进我们每一个人。好几年一位老哥曾形象的比喻城市和小县城的区别。住在小县城,骑一辆自行车过去,东家买一袋米,西家买一袋面,走不了几步,各种生活用品就能买全(那时候县城还没有超市)。如果住在城里,吃一顿饭你要跑好几条街。
城市收缩,不是城市变小了,而是成了一个个更适合生存的小区域,小社群。人们越来越渴望与熟人住在一起,也越来越关注邻里关系。城市正在从大而不倒,向小而美过度。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的功能,重视城市的品质,城市的颜值。
那些高楼林立新的地标建筑,就一定代表人们渴望的未来和先进吗?那些旧城、老城、城中村,就一定代表落后和陈腐吗?但那种功能齐全的社区越来越成为大多数人的向往。上海的弄堂文化,北京的胡同文化,为何在时代的变迁中依然经久不衰?因为群众需要。而那些商业街,步行街,文化长廊,却正在变迁中走向衰弱。
一所偏远的小学,却成了教育新的地标线。
书中,何帆老师实地采访过四川广元山区的范家小学,虽然贫穷,但在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中,他们的教育方式,却是那些大城市,重点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
43名学生,12名教师,32名小学生和3名幼儿园孩子住校。为什么学生这么少?是因为有的家庭情况好,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把大部分孩子带出这个贫困的地方。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受到最好的教育,是大多数人普遍的心理趋向。
这里每一个留守孩子,都有一段不为人所知的故事,和一个个不堪负重的家庭。按照一般人的思维,这里的孩子,长大后应该没有什么希望。他们像荒草一样恣意生长,以后很难适应社会的快节奏发展,真相是这样吗?
他们没有繁重的作业和城里孩子高考的压力,上课的时候,老师教的大都是动手能力的实际操作,什么水果沙拉的制作,酸菜鱼的制作。因为孩子少,老师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快乐,聊天,并且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让孩子始终在关爱中成长。
学校没有围墙,他们可以自由活动,并融入自然。观察大人们砌墙,或者自己采蘑菇,观察农民养蜂和耕种。这不就是国外以及一些城市苦苦追求的素质教育吗?何帆老师说,那些孩子是他见过最快乐最自信的孩子。
事物的发展总是这样出乎意外,看似贫穷,在经过历史的反转后,劣势却能转化成看的见的优势。自然状态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保持了原始的质朴,真诚,勤劳、善良和乐观,无论社会怎样变迁,我想当他们长大的时候,这个社会是欢迎他们的,他们的生活不会过的太差。
当我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对教育了更深刻的认识,那种望子成龙的焦虑感被何帆老师的观点稀释。也许真正的教育,并不是上一所好的学校,有好的教师,或者一流的教学设施和优雅的环境,就一定能教出好的学生。是否应试教育,正在把单纯的孩子教成更符合机器运转的一个个模块?
而范家小学,让孩子自然的成长,没有高考的压力,没有父母殷切的期望,更多的是以开放,真诚,好奇的胸怀拥抱这个世界。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他们正在建设一个平等,包容,自信、乐观的新世界。也许这所学校将是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罗胖在跨年演讲中有一句台词:小趋势是影响趋势的趋势,带来改变的改变。我们眼中有一个自己能看到的事实或者现状,而这个世界还有一套它自己的规则和逻辑,它具有容错性,给了更多人机会和包容。它总是在不经意之间翻转过来,把我们眼中落后的东西变成期许,把我们认为错误的东西,变成合理的现实。那些微弱的亮光,必然成为牵引这个世界向前的某一种变量。
原创: 高原麦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