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爱的影评人之……
原创: 张睿汐
在我看来,戴锦华是一位具备精神领袖气质的学院派知识分子。她以深厚扎实的理论素养、开阔超前的文化视野和感性与理性并存的书写风格,成为了电影批评领域的一个标志性人物,并为中国电影第四代、第五代和第六代电影的批评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与常见的印象直感式的影评不同,戴锦华的影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高度专业性和理论性。她在分析影片时会借鉴和应用西方现代电影理论,且逻辑思维缜密、清晰而独特。在《电影批评》一书中,戴锦华引用并详细讲解了“电影语言与叙事组合段理论”、“电影作者论”、“叙事学”、“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第三世界理论”等。并且在本书中,具体的影片本身是作为理论体系的详细注释而存在的,相对于完整系统的理论来讲,被节选的影片片段是碎片化的。显然,这种写作方式具有较强的指导性,能够更好地帮助电影专业的学习者理解如何运用电影理论的范式。同时相对的,她的两本影评集《电影批评》和《经典电影十八讲·镜与世俗神话》也几乎成为了电影专业学生的必读书目。
在分析影片的切入点选择方面,戴锦华大致有两种选择。其一是从电影史的批评切入,所批评的对象经常是抽象化、隐喻化的电影创作的历史情景。她在《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中分析了第四代、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且在其中将艺术家作为一个身在历史红尘中的群体来进行探讨,更多地关注有关民族心理和深层意识的抽象细节。
另一切入点的选择是面向具体的电影文本。戴锦华曾总结自己的批评方法:“由特定的理论立场与方法出发进行相对宏观的语境分析或微观的文本细读,是我个人的长项。”并且在访谈中提到自己若要写长文批评,每一部电影至少得看过二十遍以上。
在解读电影时,戴锦华会对细致地分析视听语言与叙事方式,并用文字对影片的相关段落进行再现和详解,画面感极强,以此来引导并加深读者对电影的思考。同时,其开阔的视野也能够揭示出电影背后所背负的历史与现实内涵。
例如在分析影片《霸王别姬》时,她曾这样描述其中一个场景:“而解放军进入北京,却成了程蝶衣二赠佩剑的景片……面对狂喜的腰鼓队和布衣军人风尘仆仆的队伍,陈凯歌安排了小楼、蝶衣与张公公的重逢。两人分坐在张公公的身边,在为一座石阶所充任的观众席上,目击了这一现当代中国历史的关键时刻。缕缕飘过的烟雾,遮断了画面的纵深感,将这幅三人全景呈现为一幅扁平的画面;仿佛在这一历史巨变的时刻,旧日的历史不仅永远失去了它伸延的可能,而且被挤压为极薄且平的一页:昔日显赫一时的公公与永恒的‘戏子’,此时已一同被抛出了新历史的轨道,成为旧历史间不值一文的点缀。”
她所描绘的画面的意象被转化为文化和历史意义上的比喻,能够带给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此外,戴锦华的电影批评,并不局限于电影文本本身,她有更为广阔深远的文化视野,从而转向了某种意义上的文化批评。
戴锦华的电影批评,很多时候都带着女性主义色彩。凭借着女性主义的质疑和警觉,她能够关注到作品中容易被忽视、被习以为常的深层社会心理,在《人·鬼·情》、《霸王别姬》、《色·戒》与《香草空间》等多部影片批评中,都能看到她对性别问题的讨论。在《雾中风景》中也收录了《性别与叙事——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这一经典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戴锦华将中国新旧时代截然不同的两类女性总结为两个经典形象:“花木兰”与“秦香莲”。一个被欺压的“旧女子”,和一个成功隐藏起自己性别身份却同时僭越了性别秩序的“新女性”。在这一方面,戴锦华一针见血地认识到当代中国女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放,表面上获得了和男性平等的自由与权利,实则仍处于男权秩序的困境之中这一社会文化问题。这观点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直中要害。
纵观戴锦华老师的文章,依旧能够发现令人遗憾的地方。例如高度学理化的文字语言使读者较难快速进入到语境中,同时大量的专业术语和概念也几乎断绝了走进大众视野的道路;另外,在从电影批评转向文化批评时,经常会使读者忘记电影本身。当然,学术批评的目标读者,本身就不是大众。作为精英文化的代表人物,她的评论为中国电影创作和发展带来了崭新而独特的视角。中国电影的批评史上,也一定会闪烁着她思想的光芒。
本期作者:张睿汐
本期推荐阅读著作:《雾中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