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徐显坤: 五中琐忆

时间:2020-10-18 18:46:48    来源:
不知为什么,年纪越长就越怀旧,愈加喜欢回忆从前,喜欢一个人静静的坐在书房的电脑前,置一盏清茶,轻轻的敲击键盘,任回忆似小河般涓涓流淌,淙淙的河水漂满落花,浅浅的流过了似水年华。总是在窗前的静默中想起烟雨中的故乡,想起并不算快乐的童年,想起那艰难的求学岁月——题记
 
我的初中和高中都是随着父亲在他所任教的学校就读的——学校坐落在一个古老的城镇,依稀有古老的城墙,现在我也记不真切了, 据说学校在解放初期就存在了,原名好像叫“平原省师范”,后来改成了一所高中——观城五中,再后来也招收初中学生了,到现在我也弄不清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平原省。但我对那所古老的学校却有着难以言表的眷恋,有着莫名的深情,或许是那里留下了我太多的足迹,或许是那里流淌着我永不消逝的热情,或许那里有太多的美好回忆……
 
我从三岁起就跟随父亲在那里生活了,在儿时的记忆里,校舍红瓦青砖的校舍墙壁上张贴着很多毛主席的画像,也有马列的画像,还有许多我不知道什么内容的标语,大概是毛主席语录之类的吧!操场的后面是一大片茂密的树林,夏天的晚上我常跟随着父亲去那里捉蝉。父亲拿着手电和竹竿,我则提着一个大口的玻璃瓶,小心翼翼的跟在父亲后面,不到一个小时的功夫,便寻了满满一瓶子的蝉,我只得用小手使劲的捂着,生怕蝉逃逸了;但那蝉的爪子实在厉害,抓的我的小手隐隐的生疼。次日一早起来的时候,父亲便会为我端上一盘炸金蝉。入口香脆,实在是儿时最为解馋的美食!还记得学校食堂边上有一座青砖石垒成的方台,台上一大口砖石砌成的古井,井上有硕大的生锈齿轮和铁链,好像从未打过水;学校食堂门外常有几只盛水用的大木桶,依稀在我三五岁的时候曾在里面偷偷洗过澡;学校大门内的道路两旁栽植着四季常青的松柏,迎面是一堵高大宽厚的门墙,墙上画着衣服巨大的山水,那是我时常仰望的风景;校园的南墙外有一方池塘,溢满了田田的荷叶,颇有点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的味道。夏季的荷塘,粉色的荷花打着朵儿静默在烟雨中,守着塘边的垂柳,染绿了五中岁岁年年的回忆;冬天则是一片枯草残荷,到了年底,承包荷塘的人就会排水捞鱼,挖塘里的莲藕,这时便是我们围观看热闹的好时候,如同年关的一场大戏。校园的西边是一条连着荷塘、四季清澈的小河,河边长满了白杨和垂柳,夏天的黄昏常常与同桌在长满青草的小河边、柳树下默默的丢弄石子,并在河心荡起圈圈涟漪,有时候也会沿着小河走很远很远,一直走到长满青青荞麦的田野,走到身影被夕阳拉的很长很长,回来的时候已经是月上柳梢头了,这时候蛙声和着蝉鸣断断续续的飘在溢满麦香的小路上,很有点“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境;校园东面是一大片的树林子,林子杂树丛生,槐树居多,在五月槐花盛开的季节,常常有学生们坐在树荫下聊天读书,或者躺在草地上仰望绿影中斑驳的天空,或闭目轻嗅幽幽的槐花香,仿佛青春的梦想就是那朵飘逸的绿云,心也浮在云中了。每年暮春听到杜鹃的啼鸣,便觉得自己在古代的时候在那团绿影里有一座自己生活的庄院。小时候确凿记得在距学校不远的西南方有一湾草木葱茏、烟雨朦胧、碧水潺潺的广阔水域,像一派江南的小桥流水,像一湾江南的湖,唯一缺憾的是没有造型别致的石桥,也没有唱着苏州弹词的画船,或许就是从那时,在我的心底种下了关于江南梦!
 
高中的周末离家远的学生很多不回家,留在学校里看书,打球,也有的到古城的集市上转转,早早的到集市上喝一碗豆腐脑,胡辣汤,吃几根油条,然后随便卖点便宜的水果蔬菜(黄瓜,西红柿居多);再顺着曲折的小路去稍远点的一个大湖去游泳,这湖其实就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坑,比校园前的荷塘大几十倍,几乎望不到尽头;夏天湖边垂柳环绕,绿影婆娑,湖水澄清如练、碧波荡漾,时常有一群群的白鹅游过;我也曾壮着胆子,下过几次水,但都不曾敢往里面游。后来听说有一年大旱,坑里的水位降到了最低,在坑的中心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石龟,石龟下面盖着一口古井,井里有一条粗大的铁链与石龟连着,有几个胆大青年,竟想把铁链拉出来看个究竟,铁链被一段一段的往上拉,拉了半晌也没到头,后来拉出的铁链上竟然有着红似鲜血的液体,青年们害怕了,就打消了寻宝的念头,让神龟复位。我想那殷红的液体或许是铁链在水中的红锈吧,后来从观城县志中看到一段文字——相传是大禹锁蛟之处!高中毕业后就再也没有去过那里,听说现在已经被填平盖上了楼房了!
 
高中的时候学习压力大,冬天的晚自习常常要上到十点多,下课的时候肚子便咕咕的叫了,天气又冷,回去还要看书,以致晚上常常饿的睡不着,也不知道那时候为什么总是饿,所以在班主任不上晚自习的时候我便会偷偷的溜出来,到校门口西边的一家小餐馆弄点吃的。逃课的过程温馨又刺激,以致我现在也难以忘怀。小心翼翼的溜出教学楼,踏着厚厚的积雪,咯吱咯吱的走着,又怕滑到,也怕被教导主任看到,更怕被父亲知道,便用围巾着遮住了脸孔,只露出鼻子和眼睛,又要装作若无其事,大摇大摆的走出校门。出了校门,便是一路小跑,有时难免会摔一跤,但想起热气腾腾的西红柿鸡蛋面,就会忘却了疼痛。走到小店,还没打烊,只是厚重的棉门帘已经完全放了下来,店里也收拾整齐了,没有什么客人,小店是一个家庭式的小餐馆,主要是做过路人和学生的生意,饭食也很简单,多是面条,饺子,焖饼之类,店家是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约七十出头的年纪,身材消瘦,满目慈祥,但身体还算硬朗,给人的感觉干净利索,小店的里屋设有一座土炕,和一个烧的很旺的火炉,炕上时常躺着一位老先生,看年纪好像比老奶奶大十多岁,身子骨也不大硬朗,颤巍巍的,只有晴好的天气他才会坐在一把有年月的太师椅里到外面晒晒太阳;我不知道他们的儿女在那里,何以让古稀之年的老人家出来抛头露面谋生,后来也听说他们的一双儿女日子过的还算红火,只是老人们不习惯在家里呆着,闷着,所以才经营这家小店。店里的灯光像往常一样昏黄,或许是老人家不舍的用电吧,店里黑白色的电视机,播着不知道什么内容的节目,我找了一张离灯较近的桌子坐下,静静的等着自己的面,有时我也会看着老人做面条,看着火红的炉火,呼呼的火苗,倒油,炝锅,打鸡蛋……温暖又惬意,烦人的数学题早抛到了九霄云外;后来我所做的第一顿饭就是在那时学的西红柿鸡蛋面,到现在我也吃不够。不一会面条好了,红艳艳的西红柿,金灿灿的煎蛋,绿油油的香菜,仿佛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竟不忍心用筷子去动它,但闻着淋过香油又热气腾腾的面条,又冷又饿的我怎能抵挡这美餐的诱惑?用筷子抄起来,蒸气瞬间便朦胧了视线,只闻到四溢的香气,狼吞虎咽的吃起来,风卷残云般的只剩下空空的大碗,吃完面嗓子隐隐的有点疼,估计是烫的。我喜欢喝热汤吃热饭,后来便落下了慢性咽炎的毛病。酒足饭饱,恋恋不舍的离开小店,用手一抹嘴,还残留着浓郁的香油味……
 
随着高中学习生活的日渐深入,压力也越来越大,时常逼着我思考学习的动机和人生的价值,暮春烟雨中的时候,我常常独自站在四楼微机室的走廊上默默的望着迷蒙的烟雨,望着雨中苍郁的槐树林,望着形色匆匆的花纸伞……便莫名的想起戴望舒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后来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又有了家庭和孩子,我依然无法忘却那所中学给我留下的美好回忆,她将伴着我穿越茫茫红尘,穿越岁月沧桑,依然保持原有的古色古香……
 
 
【作者简介】徐显坤,中学语文教师,文学爱好者。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