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云淡风轻,登楼独倚远眺,田野蔚然深秀,阡陌纵横、林木阴翳处已是麦浪滚滚,麦香氤氲,又是一季好粮,往昔忙碌的麦收时节便像这氤氲的麦香沁入心脾,铭进回忆……
生在农村的我对于收麦是再为熟悉不过的了,现在的麦收很是简单,大型收割机轰鸣而过,田野便被清理的干干净净,而麦子也被装进了粮仓,仿佛整个忙碌的麦季在一夜间走过,全然没有往昔麦季的忙碌、热烈和苦中带甜的幸福!
小时候过麦是一件大事。过麦的时候农村的学校都要放假,假期也很长,往往得一个多月;那时候没有现在的暑假,一年中有麦假、秋假和年假三个假期!学生们放了假都要帮家里干农活;我第一次拿起镰刀是在7岁的时候,一直到上大学,对于过麦我是即怀念又害怕,怀念当时浓浓的麦香、甜甜的冰棍汽水、质细油多的咸鸡蛋、还有麦场大槐树下荫凉的大碗茶!过麦当然不仅仅是这些闲适恬美的景致。小时候的农村过麦费时费力,往往在麦收前七八天就开始忙碌起来。人们早早的去集市上置办草帽、镰刀、磨刀石、还有捆麦个子的草绳等,还要把家里的木制地排车敲打结实;紧接着就是整理麦场,卖场是轧麦子的场地,地面要平整结实;先要套上牲口用耙把地耙平,再撒上水和去年的秸秆然后再用石磙轧平,这样在轧场打麦的时候麦粒才会尽快的脱落且不至轧进土里。这仅仅是麦收前的准备工作。
一切都准备妥当了麦子也熟透了,家里磨好了镰刀,带上草帽和水桶,穿上长袖的衣服开始动手割麦。割麦往往要起个大早,趁着清晨的凉爽多干些活,早晨割麦是一天中最轻快的,刚吃饱早饭,迎着晨风中的朝露彩霞,穿过田间小路的绿杨,嗅着清晨空气清凉的花草香,昂首挺胸的向田野进发。挥镰割麦时发出嗤嗤的脆响,听着这种有节凑的声响也是一种享受。可到了中午就变成忍受了,烈日下,孩子们的脸都被烤成了红地瓜,眼睛也懒得睁开,拖着疲惫的身子握着沉重的镰刀,有一下没一下的割着,且不时的回望自己可怜的劳动成果,时而仰面寻找炽热的太阳,只盼快到晌午好快点回家。这时最容易想起《悯农》里的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以农村长大的孩子最懂得节约粮食!烈日当空、骄阳似火,桶里的凉开水也被晒的滚烫,又累又渴的孩子们这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能吃上一支大大的冰棍儿、能喝上一瓶冰镇的汽水儿。这时大人们的手臂被麦芒扎出一片片的小红点,再被汗水浸过,更有种伤口撒盐的阵阵刺痛!好不容易熬到中午,回到家已是满头尘土,一身臭汗,连冰棍也懒得吃了,就想倒头就睡。大人们回到家里用清水洗把脸还得做饭,过麦的饭是最简单的,馏几个大馒头和咸鸡蛋,再喝碗白开水就完了,趁着太阳正毒赶紧上床眯一会,养养精神,下午还有一场硬仗要打——两三点钟还要把地里的麦子用草绳捆好装车,然后运到场里垛起来。这也不是轻省活,捆麦的草绳要事先用水泡了以增加其韧性,然后把割下来的麦子收集成堆再用草绳捆好,这样才能装上又小又慢的牛车,运到了场里垛起来,等田里的麦子全部割完了才能一起轧场打麦。当天割的麦子要当天拉回去,路途遥遥,牛车慢慢,往往得运到天黑才完。晚上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孩子们也懒得去河里洗澡了,便在门前的平地上铺一个大草苫子,席地而睡,躺在草席上望着繁星点点的夜空迎着初夏清爽的夜风只盼着黎明不要来临、太阳不会升起才好。但报晓的雄鸡还是打破了人们沉沉的梦,真可谓是“好梦留人睡,天明怨鸡声”啊。
这样的日子要持续十几天才完,在这期间还要时时注意天气风向,要未雨绸缪,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父亲好几次都是半夜起来去场里用雨布遮盖麦子。
麦子收割完毕就该打麦了。割完的麦子堆在场里连成一片像一个个的小碉堡,割完麦子孩子们暂时轻松了,围绕着一个个的麦垛捉迷藏,但好景不长,又该打麦了;在一个天气晴好的清晨,人们把成堆的麦垛散开,均匀的摊在场里,摊成一个圆饼状,然后等待日光的暴晒,到下午两三点钟太阳最猛烈的时候,再花钱雇请人家的拖拉机来轧场,拖拉机拖着巨大的石磙,轧在晒焦的麦秸秆上噼噼啪啪的做响,像春节的爆竹,预兆着五谷丰登。拖拉机轧上一个多小时,把峥嵘的麦秸轧平轧扁,然后再把麦秸翻过来再轧一遍就可以起场了,起场就是用木叉把秸秆挑起来并且轻轻的抖落麦粒,使麦秸和麦粒儿分离,再把麦秸堆成麦垛,剩下的就是麦粒儿和麦糠,麦粒儿麦糠也要分离,这就得有风了,这可真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只有起风的时候才能扬场,风吹散麦糠,剩下麦粒儿。麦粒儿收回家还没完,还得籴到平房顶上晒上三五天才可以入囤。
忙忙碌碌的麦收历经了一个多月才完,麦收的时候各家相互帮忙,孩子们也成群结对的在场里穿来跑去,帮大人们抬茶倒水,或者自己提来一大桶冰棍分给歇凉的人们!忙碌充实的麦收,浓浓的乡情以及乡村汉子晒的黝黑的肌肤,都深深的印在了回忆里!又是一年麦香氤氲,儿时的故乡,从前的麦场,还有那低矮的篱笆土墙,以及旁边绿云似的的大槐树都化成了缕缕清香,萦绕在我沉沉的回忆里久久不肯去散……
五月麦香人倍忙,
黄瓜缀藤绿尤凉。
骄阳烈烈清风晚,
炊烟袅袅枣花香。
【作者简介】徐显坤,中学语文教师,文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