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诗人 朱湘: 悲剧所在,“性格决定命运”

时间:2020-10-18 18:49:27    来源:

在安徽大学当教授的两年,是朱湘一生中相对比较安定而舒适的一段时光,收入不低,生活无虑,且有点闲钱买书购画,夫妻关系也和睦温馨。然好景终究不长,仅仅两年左右,朱湘的处境便开始恶化。首先是学校开始欠薪。安徽大学由于种种原因陷入经济困境,开支困难,只好对教职工欠薪,而且是长时间,累月积年地。原先许诺给系主任、教授的高薪,此刻已成了画饼,朱湘文人气质重,有钱便花,又不会持家,没有什么积蓄。第三个孩子出世不久,便因为没有奶吃,营养不良而天折。

其次,当时大学内部的派系纵横,你争我斗且越来越严重。有的背后还有政客、军阀的支持。文学院的内部,就颇有一些翻云覆雨、四处播弄是非的家伙,弄得朱湘既头痛又心烦,他不想再干下去了。

偏偏在这个时候,因家中经济状况不佳,朱湘与妻子刘霓君之间又产生了深刻矛盾。最后竟至演变成家庭危机,弄得朱湘一时内外交困。妻子刘霓君也是出身于清末官僚世家,其父是晚清翰林曾做过江西盐运史,是朱湘父亲朱延熹的官场朋友。朱湘和刘宽君两人的婚事是当年两家老人指腹为婚,虽说门当户对,两人却谈不上什么感情基础,尤其在文化、学识、性格以及人生追求等方面,存在着极大差异。正是这些差异,使刘霓君日后对朱湘的作为很不理解,以致产生裂痕,及至出现感情危机。

朱湘最后走上绝路,投水身亡,与其家庭不和,婚姻不幸,也不无关系。

说来有些让人难于理解,像朱湘这种经受了“五四”精神洗礼又是“新文学革命”积极追随者的青年诗人,竟然能接受这种封建色彩十足的包办婚姻,实在是件令人想不明白的怪事。这也有点像朱湘一直深为敬佩的胡适,喝过洋墨水,满脑子新思想、新文化,却终生受封建旧式婚姻所累。有人认为,这可能也与朱湘当时的处境、心境有关

朱湘其时父母双亡,多年孤身一人,而刘霓君的父母也早已亡故,随兄生活。这使朱湘感到彼此同病相怜。大概也是由于惺惺惜惺惺、孤男怜狐女的缘故吧,所以当初就贸然答应结婚。在安徽大学任教的后期,因工资不能及时发放,加之校内及文学院内部的处境日渐糟糕,一向心高气傲的朱湘决定辞职。可是妻子从经济角度考虑,对此很不理解。一开始是指责饶舌,接着就大吵大闹,双方各不相让,最后两人竟打了起来。

双方心理失衡后,家庭便再难维持平静了,朱湘与妻子在各个方面的差距愈加明显,裂痕很难愈合。后来,学校方面的一些变故,更让一向心高气傲的朱湘难以忍耐。他任系主任时,先后推荐了几个人来学校任教,均被校方拒绝,使他感到很无脸面。后来学校当局又将“英文文学系”改成“英文学系”,这意味着今后只能教英国本土文学。朱湘据理力争,校方也不理睐。终于,个性倔强的朱湘忍无可忍,也不顾妻子刘霓君的反对,离职而去,于1932年夏秋间离开安庆,到了北平。自此,朱湘人生中短暂安宁与家人共聚享受天伦之乐那种和谐幸福感,也永远离他而去,年轻诗人重新开始了人生漂泊。而这种漂泊,已不像当初青年学子或刚踏上人生之途的有志者,怀着某种人生理想和诗情,在多少还有些未知的世界,和虽坎坷但都充满变数和希望的人世间寻找理想和归宿的探索奋斗之旅,而是纯粹变成了为生计所迫,急于改变眼前困境所进行的尝试与挣扎。由此,不仅茫然,而且一路充满艰辛和屈辱。关键还在于失去了神圣或者说崇高的目标和来自内心的动力。因之,这再次的人生漂泊对朱湘这种身份和气质的人来说,就显得特别艰难和痛苦。

作为诗人而言,朱湘充满幻想,但在现实中,他对生活人生的要求也不算高。早在美国留学时除有过实现写、编、印、销“一条龙”的开书店计划外,他在写给妻子刘霓君的信中,还曾设想过其归国后的生活打算及安排。朱湘在信中说:

日里我出去教书,或是在家作文,吃早饭时拿腌的白菜、萝h,豇豆、扁豆(还有几个红辣椒)下饭,中饭是拿豆腐红烧肉丸作菜。你在家里主持家务,那时候小沅、小东都长大了,我们夫妻两个教他们念书。

按说这种其实是很低的生活

要求对有着诗人和“海归”双重份的朱湘这种文化人来说,实在也算不上过分。然而,从本质上来说,朱湘并不是一个“安分”的人,他的气质个性决定了他不会“安于现状”。以前在清华大学,后来在美国,再以后在安徽大学,他都表现出对生存环境,对眼下现状,进而又对整个社会现实的“不安分”态度,虽不说有强烈的、过激的、带“革命性”的行动,但明显却带有向现实环境挑战的味道,有来自内心来自头脑深处打破秩序与打破现状的内在冲动。这就如哲人所见,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是也。

在朱湘的人生悲剧中,另一种“性格决定命运”的表现,就是他向来心高气傲,瞧不起人,哪怕文坛及周围朋友圈子,他当初都得罪不少。而且为人处事,多凭意气,不太顾及后果。到后来,真正与之相交,特别是在困难时愿意提供及时帮助者是少之又少。

朱湘自离开安徽大学,再也没有找到职业。此时,连日常生活也成了问题,他辗转于北平、南京、上海、青岛、杭州之间试图谋职,也写些诗文,以求发表,换些稿费度目。不过,由于石定乐先生在论及朱湘人生悲剧时种种原因,朱湘求职的愿望和尝试屡屡受挫。从1932年夏秋安徽离职到1933年年底投江自沉,这年多漂泊无定的岁月,是朱湘生最艰难也最屈辱的一段时光,也是直接导致朱湘走上绝路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