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约翰·贝里曼,美国“自白派”重要诗人,1914年生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麦克阿勒斯特市,原名约翰·史密斯哥伦比亚卡莱尔学院毕业,后在布朗哈佛、普林斯顿等大学任教,最后任明尼苏达大学人文学教授。1965年获普利策诗歌奖。1969年获国家图书奖。1972年1月7日自杀。其代表作是《梦歌》(1964)。其他有诗作《球的诗篇》《教授之歌》、《给上帝的11封信》《向安妮·布雷兹特里特夫人致敬》(1953)等。
2,21世纪以来,“诗人自杀”这个话题,越来越多地引起诗坛及文化界人士的关注,而且给予了更多的宽容和理解,给予了内涵更深的解读。有论者认为,本体诗人的自杀并非在作践人生为人的荣誉,而是在履行他们的内心,履行他们终极思考,履行他们对死亡的信念履行他们对世界的颠覆性行动。
3,1974年服安眠药自杀,曾被诗坛为美国“自白派”诗歌“四大天王”的安妮·塞克斯顿,在回忆起她曾经与自杀身死的西尔维娅·普拉斯讨论死亡和自杀时说:“自杀,是和诗歌同等重要的,西尔维亚和我经常讨论这个话题
死让我们感到,在那一瞬间我们更加真实……我们讨论死亡就像这是我们注定的生活,不以我们的意志转移,或者这样说,正因为我们,我们专注的眼睛,紧紧攥着玻璃的手揞我知道这种对死亡的迷恋听起来多么荒唐,而且不会得到人们的理解
4,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投莫里斯·迪克斯坦在其著作《伊旬园之门—六十年代美国文化》中说:“虽然其他艺术中的变化揭示了60年代并暴露了它的情感,但是摇滚乐以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方式代表了60年代的文化。”“摇滚音乐”与“自白派”诗歌一样,都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文化最具象征意义的艺术形式。图为在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滚石乐队”头号歌手(也是摇滚乐时代三位最杰出歌手之一)米克·贾格尔在演唱会上。
5,20世纪在中国诗坛崛起的女诗人伊雷,其诗风就颇受美国“自白派”诗歌影响。被诗坛人士称为是中国“自白派”诗作的代表人物之1990年出版诗集《女性年龄》,在“后记”中,女诗人第一句话就是:“我好像天生就老了。”读后颇让人震动。
6,前不久,以美国德州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斯·彭尼贝克为首的一批心理学家,别出心裁地用电脑程序分析了292首诗作,其中156首出自9位自杀身亡的诗人。这9位“自杀诗人”中,就有约翰·贝里曼及其推崇钟爱的美国诗人哈特·克莱恩。更加有意思的是,所谓“自白派”诗歌的“四大天王其中以普拉斯为首,包括塞克斯顿和贝里曼,就占了3位。研究发现,这些“自杀诗人”比其他诗人更多地使用自我的第一人称单数。如“我”“我的……”之类,“自杀诗人”往往较少使用“交谈”倾听”等表示与他人联系的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