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世界上真正有生来即有某种天赋的“天才”的话塔耶娃就是这样的一个生来即表现出强烈诗歌特质的“天才茨维塔耶娃出生于莫斯科一个环境优越的艺术之家。父亲是名文学家,艺术理论家、教授、艺术博物馆(现在的普希金博馆)的创办人,母亲是极有才华的钢琴家,优秀音乐家鲁宾斯坦的学生。
在茨维塔耶娃的文学生命中,母亲扮演了启蒙人的角童年是在母亲的钢琴曲和诗歌朗诵中度过的,小时候,茨维塔耶娃色。她与妹妹经常是在母亲美妙的钢琴声中入睡。对于母亲的影响,她曾经不无感慨地说:“有了这样一位母亲,我就只能做一件事了:成为一名诗人。”母亲对她的影响还表现在另一个方面,这就是少年时代诗人曾陪同患病的母亲出国(意大利、瑞士、德国),在瑞士上学,这样,不仅大大开阔了茨维塔耶娃的视野,而且让她通晓法语和德语。
据诗人回忆,她6岁开始“作诗”。还能用法语和德语写作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文学天赋。茨维塔耶娃16岁时,发表了第一首诗作。3年后当她瞒着家里人出版自己的第一本诗集《黄昏纪念册》时,还是一个正在读书的小女生。
茨维塔耶娃虽说出身高贵,自小环境优裕,可是其家庭以及个人成长史中也有不和谐乃至悲剧因素,这就是她父母的关系不甚和谐美满对她所产生的影响。她的父亲是中年丧偶后再娶其母亲的后生下了茨维塔耶娃和她的妹妹然而,她的父亲对前妻的感情很深,深陷在对亡妻的怀念中。其母为此深为痛苦。母亲的郁闷无疑对质维塔耶娃的成长以及心理产生了影响。此外,母亲有意将自身的是好和艺术天赋转移到茨维塔耶娃身上,一直想把女儿培养为一个琴家,并不鼓励女儿走文学之路。对女儿身上蓬勃生长的文学天她视而不见,或者有意打压。
为此,母女俩在这方面常有意见不合,甚至发生矛盾和冲突她14岁时,母亲去世,茨维塔耶娃变得任性、敏感、脆弱。之后在瑞士上中学,16岁入巴黎大学深造。不过,无论是在中学,还是大学,茨维塔耶娃对文学,尤其是对诗歌的狂热一如既往。她读诗也写诗,其自身的诗歌天赋得到了惊人的发现和发挥。
少女时代的茨维塔耶娃喜欢《伊戈尔远征记》、《尼伯龙根之歌》等古代史诗和普希金等人的浪漫主义诗歌。1910年,第一部诗集《黄昏纪念册》出版。这个时候在文学上给予她直接影响的第二个人出现了,他就是诗人沃洛申。沃洛申称赞说:“《黄昏纪念册》是一本优美而直接的、真正充满女性魄力的书。”他亲自拜访了茨维塔耶娃,从此开始了他们真挚的友谊。后来有消息称,这位年长茨维塔耶娃15岁的沃洛申,成了女诗人众多的绯闻对象之一更有人将之列为茨维塔耶娃的情人。
但是青年时代的茨维塔耶娃最喜爱的俄罗斯诗人是阿赫玛托娃和帕斯捷尔纳克。阿赫玛托娃曾经被苏联诗坛称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这个称呼本身是一个极高的荣誉,因为只有普希金才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茨维塔耶娃给阿赫玛托娃的信异常深情,她说:“你是我最喜爱的诗人,我懂你的每一句话
她愿意把自己的心灵献给阿赫玛托娃而像乞丐一样两手空空地离开。
至于帕斯捷尔纳克,茨维塔耶娃则是另一种形式的崇敬和喜爱,两人之间长期保持着一种友情加爱情的特殊关系。但多是存在于彼此的通信中,属于“柏拉图式”的恋情
1912年,茨维塔耶娃20岁时出版了第二部诗集《魔灯》,第年,21岁的茨维塔耶娃又出版诗集《摘自两本书》。她的作品和诗才在当时的俄罗斯文坛引起普遍关注和震动。甚至达到这样一种程度:1916-1920年,因革命及社会动荡等原因,苏联国内纸张缺乏,出版受阻,茨维塔耶娃的诗作一度被喜爱她作品的读者以抄本形式广泛流传。结集出版后,更是让女诗人诗名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