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柳斯(1865-1957)是芬兰作曲家,他因为创作了交响诗《芬兰颂》而享誉欧洲,并被芬兰人民誉为“芬兰民族音乐之魂”。他很长寿,1957年9月20日逝世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享年91岁。但这位音乐大师的墓地十分简朴,除了一块平卧在地的铜质四方形墓碑,上面刻着他的姓名之外,没有其他任何的装饰。
西贝柳斯于1865年12月8日出生芬兰的小镇海门林纳,它距首府赫尔辛基不远,在其北边100公里处。他的父母都喜欢音乐,因此西贝柳斯从小就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并从5岁起就开始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华。当他在芬兰师范学校读书时,他开始接触芬兰文学,特别喜爱芬兰神话史诗《卡勒瓦拉》,后来这部史诗终始是他创作灵感取之不尽的源泉。
1885年,20岁的西贝柳斯考入赫尔辛基大学法律系,但他很快对法律失去兴趣。据说他每当思考重大间题时就喜欢到森林里去,让那儿清新的空气和婉转的鸟鸣使自己清醒,然后作出抉择。这一次当他决定自己将来到底走哪一条路时,他又到森林中沉思,最后他决定转学到赫尔辛基音乐学院学习音乐。因为音乐是他的所爱,他的未来,他的一切!
1889年到1893年,西贝柳斯到柏林和维也纳深造。1893年回到芬兰,在他的母校赫尔辛基音乐学院任作曲系教授。在教书的同时他开始作曲。他的创作深情地植根于芬兰的土壤之中,少年时代故乡的大自然之声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第一次响起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当他拿起笔谱写乐曲时,他的思绪自然地投向了芬兰十个世纪汇集的民间诗歌和神话的大型史诗《卡勒瓦拉》。于是,世界人民在他的乐曲中听到了从来没有听过的芬兰“田园交响乐”,听到了芬兰古老的风韵。西贝柳斯把民族精神融化到了浪漫主义艺术的传统之中,形成一种崭新的民族风格。
他的第一首大型管弦乐曲《库勒沃交响乐》在赫尔辛基上演时,引起了轰动。这首交响乐以芬兰史诗《卡勒瓦拉》为题材,让听众听到了芬兰乃至斯堪的那维亚历史的回音,听到了西贝柳斯他个人对命运,对祖国和对人类的思考,甚至可以看出”由树、水、雪和火构成的芬兰风光。
《库勒沃交响乐》的演出,被誉为“一个革命性的前奏”,奠定了他作为芬兰最著名作曲家的基础。他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部作品,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评论家这样评论西贝柳斯:“西贝柳斯的交响曲和交响诗犹如一幅幅芬兰景色与英雄史诗的巨幅油画,深深激动着人们,好像自然风光及传奇式的人与事都一一显现在他那曲调鲜明的音乐之中。”
在他所有的创作中,最使芬兰人震撼的是西贝柳斯的交响诗《芬兰颂》。在芬兰人民为争取独立和自由的年代,这首令每一个芬兰人热血沸腾的交响诗成了动员令,成了进军号,对芬兰的民族解放运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899年沙皇发表帝国文告,企图迫使芬兰俄罗斯化,使芬兰的独立自主名存实亡。当时兰报刊被迫陆续停刊,爱国人土则在1899年11月4日在赫尔辛基大剧院举行募款游艺会,游艺会的压轴节目就是《芬兰颂》。1904年芬兰爆发大罢工运动时,西贝柳斯无视沙皇禁演的命令,在沿海各省城指挥演出这部交响诗,极大地鼓励和推动了芬兰的民族独立运动。1917年芬兰独立后,这首乐曲被称为“国民颂歌”,它使人们感受到,被压迫的人民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正因为这些乐曲,西贝柳斯被芬兰人民誉为“芬兰民族音乐之魂”。
1939年,赫尔辛基音乐学院更名为西贝柳斯音乐学院。为纪念西贝柳斯85岁寿诞,1950年赫尔辛基举办了第一届“西贝柳斯音乐节”。以后每年6月赫尔辛基都要举办国际音乐联欢节—西贝柳斯音乐周。
1957年9月20日,西贝柳斯因脑溢血病故,芬兰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1967年,芬兰政府在赫尔辛基建立了一座巨大的管风琴状的西贝柳斯纪念碑,碑旁有西贝柳斯的铜质头像。芬兰还设立了“西贝柳斯奖”,据悉两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斯特拉文斯基先后获得过这一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