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莱茵大桥脚下波恩小巷里的一家简朴、恬静的小屋里,他是继巴赫、海顿、莫扎特以后欧洲音乐史上的又一位巨人。他的音乐是古典主义音乐与浪漫主义音乐之间的桥梁和里程碑。两百多年来,他的乐曲,特别是《悲怆》、《第一交响》、《英雄》、《田园》等九部交响曲,一直震撼着全世界。我国近代音乐的先驱李叔同曾尊称他为“乐圣”。
但是不幸的是,在1800年到1802年间,这位天才却面临了一场暴风雨般的灾难—失聪。作为音乐家却听不见声音,这是何等残酷的打击!
贝多芬从20多岁起就患上耳疾,后来愈来愈严重,像噩梦似的缠绕着贝多芬。在医生的建议下,贝多芬来到了以硫磺温泉闻名的海利根斯塔特,在这里他与新鲜空气、纯净的阳光作伴,本应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然而,耳疾几乎使贝多芬接近了精神崩溃的边缘,他无法忍受听不到声音的痛苦。1802年10月10日,他甚至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为两个弟弟留下了一封遗书,幸亏这只是贝多芬一时痛苦之极写下的,实际上他并没有像信中所说那样,真的要去拥抱死神。而且这番痛苦的斗争,还成了他奋起的力量,成了他最后25年生命中不断创造出巨大恢宏作品的动力。
耳疾虽然使他远离了世恰的声音,但却使他更加清楚地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呼叫,或者说,黑夜的临近更加激发了他创作的狂热。在此后的岁月里,创作的灵感随时从他脑海中喷涌而出。
1802年11月,贝多芬回到了维也纳,他像往常一样依然忙于创作。可是细的朋友发现,这时的贝多芬好像经历了一场巨大的考验,他的灵魂显得更加雄浑而告瀚。1805年,即在创作《第四交响曲》之前,贝多芬已经开始酝酿《第五交响曲》《命运》)的构思,但是这部作品直到1808年才最后完稿。如果我们将《第四交响曲》看作是在平静恋爱的心境中生发的情绪表达,那么《第五交响曲》则有可能让我们领略一个更为深邃、广阔无垠的心灵世界。《第五交响曲》揭示了在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胜利、痛苦和欢乐,说明生活的道路是艰难曲折和布满荆棘的。然而,作者也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世人,英雄会扯断束缚着他的锁链,点燃自由的火炬,朝着欢乐和幸福的目标胜利前进,一个梦想的理想国度即将来临,黑暗将被彻底打败,光明是不可抗拒的!罗曼罗兰曾经说,《命运》中那战胜命运的胜利是种“心灵的凯旋”。如果说《英雄》是贝多芬交响乐创作的一座丰碑,那么《命运》抗是交响乐群山中的又一个巅峰。
1826年12月,因家庭纠纷贝多芬乘坐一辆送奶车离开了家,在一家客栈里住了一夜,结果因为受冻而生病。回到维也纳后,医生发现他得的是肺炎。12月10日,瓦鲁施医生发现他“情绪不稳定,全身出现黄疸,晚间多次腹泻差点要了他的命非联道而且胸膜开始发炎”。
1827年3月,贝多芬对自己不能动弹的身体感到绝望了。尽管疾病让他痛苦不堪,但他仍不失幽默。有人对他谈起一位新医生时,他回答说:“我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如果有一个医生还能帮助我,他的名字应该叫做“了不起’。”
3月23日,瓦鲁斯医生诊断他的身体已无好转希望,便在一张纸上告诉贝多芬死亡已经迫近,目的是使他能有所准备。贝多芬说:“请把神甫叫来。”做了忏悔后,他对围的朋友们说:“朋友们,请鼓掌吧!喜剧结束了。”这是一句罗马时期演们在演出结束时,对观众所说的一句惯常的客套话。
3月25日,贝多芬在生命的舞台上终止了自己的演出。
贝多芬死的时候据说身边没有个亲人,但是在3月29日下葬时却有两万多名群众来护卫他的灵枢。人群中有许多人并不懂音乐,但他们却知道,贝多芬是位英雄,他是音乐的化身与象征。他们以发自肺的悲恸和崇敬之情,安葬了这位旷世乐圣。
60年后,贝多芬的墓迁到维也纳中央名人陵园,与他敬仰的莫扎特和舒伯特在一起,想必他在天之灵一定非常满意这种安排。他的墓十分朴素,洁白的墓碑呈尖锥形,像一把直立的宝剑,朴实而又简洁;正面尖顶上雕刻着一个金色的圆圈,圆圈里面有一只蜜蜂,中间还雕有贝多芬的名字;圆圈下面雕刻着金色的竖琴,底下用黑色花体简单地写着他的姓:四周则是黑色的铁栏杆,近旁是茂密的树林和花丛。如果天气晴朗,阳光在墓后挺立的雪松和枞树的枝叶上跳跃,那真像是从他那无比喜爱的钢琴上飞出的音符,犹如那首美丽的《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