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友良
春节期间,我们去安徽走亲戚。从苏州出发,沿着沪渝高速,直奔桐城而去。
安徽桐城是出名人的地方。清代著名的文学流派——桐城派,发源地就是桐城,出现过姚鼐、方苞、刘大櫆这些散文大家。然而,桐城最让我心仪的,还是声名远播的六尺巷。尽管几年前去过,但还是念念不忘。
车子走过一马平川的江苏,进入安徽境内,山峰、丘陵多起来了。我倚着车窗张望,倒也不觉枯燥。五个多小时的行程,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亲戚一家人特别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一天下午,大家正闲着。我们组织了一车人,欢欢喜喜向桐城方向出发了。
进入桐城市内,已是下午两点多钟。只见街上商铺林立,与一般县城没什么两样。只是古式建筑多些,展示着它历史古城的风貌。来不及欣赏这些,我们直扑六尺巷。迎接我们的,首先是一座高大肃穆的牌坊。牌坊上方“懿德流芳”四个大字赫然入目。牌坊正门的两根门柱及两旁边门的门柱的前后,各有一只石狮。正门的四只石狮作蹲坐状,边门的四只石狮作腾跃状。八只石狮,皆虎虎威猛,栩栩如生。
过了牌坊,有一堵石刻诗画照壁。照壁上图文并茂,讲述着六尺巷故事的由来。
清朝康熙年间,世居桐城的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其府第与吴姓人家为邻。吴家建房,越用了张家地基。官司打到县衙,县衙考虑到两家都有背景,迟迟不肯断案。张家写信快马送到京城,想要张英出面干预此事。张英了解情况后,在原信后面写了一首诗,让信使一并带回。诗是这样写的:“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读诗后,明白了张英的意思,主动让出了三尺空地。吴家见状,很受感动,也让出了三尺院地。这就有了后来的“六尺巷”之名。
转过照壁,面前立着一块不规则的巨石,石上刻着张英的这首诗,诗的字体为行书,笔法灵动,很是耐看。再往前走,又是一座高大的牌坊,上书繁体的“礼让”二字。紧跟着,两堵墻相对而立,这就是所谓的六尺巷了。眼前的巷子,不豪华,不张扬,就两堵墙而已。
墙不足两人高,白漆的墙壁,青瓦的墙檐。两堵墙之间的距离,果然六尺,可容两三人擦肩而过。脚下是清一色的灰中带黄的鹅卵石,从巷子的这一头直铺到巷子的那一头。巷子也不长,一览无余,100米的样子。巷壁的外侧,都是长的大树,鸟雀啁啾其间。虽是三九天气,我们还穿着羽絨服,但这里,已是树树皆绿色,枝枝相交通。它们在巷子上方勾肩搭背,拱起了穹隆,似为游人撑起的仪仗。
这儿该是当年的遗址。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故事有点古,巷子却年轻。2002年,桐城市人民政府修造了六尺巷的巷道,将礼让的美德发扬光大,并将其定为全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11月15日,时任中纪委书记的王岐山曾低调造访了六尺巷,当场说了五个字:做官先做人。这既是对张英的充分肯定,更是送给广大党员干部的为官箴言。
因为正是春节假期,大家都如我们似的,忙着走亲访友,所以巷内游人不多,偶尓有人从巷内匆匆走过。我在巷内从容漫步,想象着当年六尺巷故事,甚至想象到300年前张英奋笔疾书的模样。巷子是逼仄的,但感觉心胸是如此的开阔。这时,见到一位中年妇女,带着两个孩子,一边走一边指指点点,像是在给他们讲述六尺巷的往事六尺巷,不长,但值得我们多去走一走走出六尺巷,天已经不早了。不远处就是桐城中学,机会难得,正好顺路也去看看。学校大门敞开着,没有见到门卫,暗自庆幸免去了被盘査的尴尬,小车径直开进了校园。
因是放寒假期间,校园内安静得很,偶尔听到几声鸟叫,好像走进了一座静谧的公园。因为时间所限,我们只能有选择地看看了。最先见到的是一座钟楼,约有三层楼高,仰头可见楼上悬着的铜钟。钟楼下方的石碑上,书有“桐中敲铜钟童男童女同上学”12个金字。据说这是一副对句的上联,建校百年来,竟无人能对上恰当的下联。
教学楼安静地站立着,最高也就只有六层。教学楼前栽了各种各样的树,楼与楼之间,除了树,还是树。其中有一棵桂花树,已活了120多岁。最显目的,莫过于惜抱轩银杏了。这棵银杏树,还是桐城派大师姚鼐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辞官回乡后,在惜抱轩前亲手所植,距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先生的故居惜抱轩,已于1955年改建成了教学楼,可惜我们已见不到它的原貌了。这棵银杏树,树冠如盖,树身粗大得两人手拉手搂不过来。站在树下,想起中学时读过的先生写的《登泰山记》,不禁觉得,先生不也是一座让后人景仰的高山吗?继续往前走。
走着,走着,有人轻声惊叫起来:“快来看!”透过玻璃门,看到室内正中墙上挂着一块写有“人才的摇篮”的金字橫匾,两旁墻上还有若干人的大幅彩照。没错,是桐中的荣誉室!这引起了我们浓厚的兴趣。门上挂着锁,我试着用手推门,竟推开了,原来锁没锁上。我们大喜过望,轻轻地走了进去。
金匾是桐中八十周年校庆时,北京的十四位校友赠给母校的,为首一人竟是美学大师朱光潜。匾下没有署日期。朱先生已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仙逝,这应侅是他健在时所赠。匾前方的左右两面墙上,挂有30多位桐中校友的照片。照片下方有简短的文字介绍,都是党政军科技文各界的精英,群星璀璨。其中我们较为熟悉的,除美学泰斗朱光潜外,还有中国民盟创始人、农工民主党首任主席章伯钧,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马茂元,著名作家舒芜,将军外交家黄镇等。最年轻的两位是安徽省的高考状元。
参观学校不能不看操场,桐中的操场建在小山上。我们拾级而上,隔着栅栏看到了平整的橡塑400米跑道。正是假期,未能看到学子们奔跑的身影,稍觉有点遗憾。不过,操场周边绿树成阴,鸟雀正纷纷归巢,叽叽喳喳叫个不休,也算是与我们打了招呼。
夜幕已悄悄降临,阴天晚得快,校园里的灯也没有开。我们只能依依不舍地返程了。这真是应了一句再俗不过的话,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回程时仍要经过钟楼,我又仰起头对铜钟多看了几眼,耳边竟幻觉似地听到了钟楼上铜钟敲响的声音,并且眼前依稀浮现出“人才的摇蓝”那五个金光闪亮的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