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邻村的哑巴死了
大年初二,我在邻居家门口坐着听人聊天,一个人说,一队的哑巴死了。
在我们这一块,哑巴也是一个标志性的存在,他住在红旗渠边的那个以前放抽水机的机屋里很多年了。其实,就在年前我回家开车经过那时,确实还在想他还活着不。
我记得去年回家时看到他在别人家门口捡人家办婚礼时燃过的烟花的纸箱,一只手拖着一只破败的旅行箱。
他的脸黑黑瘦瘦皱皱的,像枣核似的。看人时还笑着,那是有些茫然但又是习惯性地表达友善的笑。哑巴总是用这样的笑来告诉他旁边的人,他是无害的。那也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仅仅因为活着便满足的笑。
我多年没有回老家,乍一看到便想起从前,当我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们上学的路上,看到他会害怕,虽然他从不打人,但是不会说话的他在情急之下嘴里发出的呀呀声,刺耳、含糊,于我们是一种莫名的威吓,所以,当时伙伴们互相用来恐吓的一句话就是,哑巴来了。
哑巴也许只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去放牛,去田里干活,可是,我们一听小伙伴的这句话,就吓得像鸟一样从他的身边飞走了。
现在想来,我为当年我以及我的小伙伴们对于他的那种回避、躲让甚至拿他取乐而羞愧,在这样一次次别人对他的躲让回避与取笑中,哑巴大概会在心里也认为自己是一个可怕的人,一个最好远离人群的人。
于是,他就远远地离开了人群。
从当年的高个的青年到现在瘦小的老头,他是在走往人生尽头。
没想到时隔一年,他已抵达终点。
据说,他的亲戚在大年初一的时候去给他送饭时还活着在。
送饭的是他的一个堂兄,因为他是哑巴,没有听力,那个堂兄每次去就拿棍子捅一下,看他动不动,动就还活着,不动就是死了。
死了好,解脱了。旁边的一个人说。
说是把一个侄儿过继给他了的,那不是由那个侄儿来给他办丧事?
说是他死的时候手上还有2500元钱呢。
他拿低保、残疾人补助,一年还是可以拿不少的,一个哑巴,又用得了几个钱。
其实哑巴只是不会说话,又不是不会做事。他以前帮人放树、打工,拿的工钱不都是给了他侄儿。
是的,哑巴他在这世上并不只是靠人的怜悯活着,他自己在不停地工作的,我小的时候常常听到的有关他的传说是,他可以一个人拔起一棵树。那时候让我想到的是倒拨杨柳的鲁智深,哑巴有神力啊。
他是造业哟,吃饭给他菜他都不要,只吃白饭。
听说他在河里捞了鱼也不会煎,就丢到粥里煮,那几腥哟。
以前他妈活着时还有个人照顾,姆妈一死就造业了。
那是的,又没得人照顾。
我突然想,哑巴以前应该是有自己的屋的,他怎么就搬到这个机屋来住了呢?
在这里,离他从小生活的村子有一里路,一边是渠道,一边是田野。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哑巴,从此就真正的成了孤家寡人,像田野上的一棵树,孓然而立。
因为他是邻村的人,而我这些年与老家的联系也非常有限,我甚至都不知道哑巴有没有兄弟姐妹,我唯一知道的是,他住在机屋,人黑乎乎的,和门框一样黑,和泥土一样黑,和他放的牛一样黑。
我记不得他年轻时的长相,似乎也不丑,如果他的家人能帮他讨一房媳妇,像我的邻居那样,他的生活会过得好一些吧。
2 我老家的邻居,他们过得很好
在我们当地,叔叔会被称为爷爷,只要辈份高一辈的男性,我们都可以称为爷爷。邻居的祥伢爷爷,是我们村的哑巴。
虽然是邻居,但我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成为哑巴的,只记得我小的时候,别人都喊他祥伢哑巴,而我在母亲的教导下喊他祥伢爷爷。
现在,他成了真正的爷爷,他的一儿一女都结婚,现在他有了孙子孙女,还有外孙。
他过得很好,至少在我看来,是比一队的哑巴要好很多。
这一切,要归功于他的父母在他年轻时给他找了一房媳妇。
我记得当时我还在上小学,是不懂事的孩子,对于结婚这样的事没有概念,只知道,有一天,他的家里就多了一个人,他的媳妇,一个腿有残疾的女子,听母亲说她人很聪明,而且性格很开朗。
后来她就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小男孩。
那个小男孩特别爱笑,怎么逗也逗不哭他。记得当时我特别想逗哭他,可是总不能得逞。
在现在的我看来,他们夫妻俩虽然各有残疾,但是配合得却很好。祥伢爷爷没有读过书,不识字,但是有力气,舍得出力气,所以村里的人去外面帮工,都会喊上他一起去,拿一样的工钱,他再拿回家一分不少地交给老婆。
祥伢爷爷似乎没有别的嗜好,除了抽烟,他抽的烟并不比别人的差,都是他老婆给他买的。
他老婆上过小学,认得字,家里记帐什么的都靠她。田里的农活也是她拿主意。什么时候要下种,什么时候要打药,要买什么药,怎么比配,都是她来定,祥伢爷爷只是她的意志的执行者。
那些年,他媳妇常常拄着拐杖到田里去看田苗的长势,或者是祥伢爷爷用自行车驮她去。现在有了电动车,骑上车一溜烟地就可以到地里去了。
曾经听她讲过当年他们刚刚被介绍认识时的一件事。
按当地的风俗,一对男女要是介绍认识了,彼此有了意,就一起上个街,男的给女的扯两块布让她去做新衣服。那天,祥伢爷爷骑着自行车带着她到了镇上,买好了布,还买了点别的杂物,准备回去。
她要坐上祥伢爷的自行车后座时,因为腿脚不方便,没有一下子坐上去,祥伢爷爷以为她坐上去了,就骑着车跑了,把她一个人落在那里。她说,我喊吧,他又听不见,不喊吧,又心里堵得慌。郁闷了半晌,我就拐着拐棍往回走,心里委委屈屈地,心想,跟这样一个人以后日子怎么过?你说什么听不见,他要说什么你也不懂。怎么办?
但是,尽管这样,最后她还是嫁给了他,生下一儿一女,现在两个人过得很幸福。
在这个家里,她是掌舵的人,而祥伢爷是那个努力摇桨的人。
她能识文写字,到民政部门申请了残疾人补助,两个孩子的读书也不用花钱,一个读到初中一个读了高中,毕业后出来打工。
三月下旬,我母亲生病,回老家看她。
那天,晚饭后到祥伢爷爷家聊天,她家的两个孙子在门口哭,我过去问他怎么哭了,小家伙不吭声,她出来,讲这两个小家伙让她是多么操心上火,原来是为了抢一个板凳打起来了。
她对我诉苦,其实我跟你妈妈还讲过,别看您这会病了不能动,其实我每天都全身在疼。要梳个头发胳膊都扭不过去。我相信她肯定也说的是真话。
她确实不容易,她说祥伢只会出苕力气,田里要做的事都是她安排好了她才去做。祥伢爷爷属于是一天不劳动身上就不舒服的,他在外面打工一天吃了喝了赚一百五十块钱,觉得很不错。自己在家里烧火做饭带伢。两个人种了十几亩地。两个孙子的开销都是他们包了,支持自己的儿子和女儿,不要他们的钱。
我看了他们的晚餐,腊肉烧萝卜、蒜苗炒鸡蛋、蒸咸鱼、清炒菜苔,看上去丰盛而又美味。
说到儿子,她满满的欢欣,说他们小夫妻去浙江后,不再像以前那样一个南一个北因分居带来感情不和,生意也上了正轨,去年开始赢利,今年都请了十来个工人在帮着做,看来是不错。
看到他们一家其乐融融的样子,我忍不住会想,假如当年,祥伢爷爷的父母总想着自己的儿子是个哑巴,处处低人一等,不张罗着给结婚成家,他的处境会不会和邻村的那个哑巴一样?
3 何谓祸不单行?
去年的冬天,我们的某一期调解现场来了一个哑巴。
那个哑巴原本应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他小的时候是健康的,有一天,他的姐姐抱着他出去玩,在过一个荷塘时跑得快了点,手中的弟弟脱手掉到了塘里,虽然是及时地救上来,保住了性命,但是也发了一场高烧,最后就成了哑巴。
因为是哑巴,他没有读书,早早地开始做事,哥哥结婚姐姐出嫁,侄儿侄女出生,父母去世,他身边的亲人来的来,去的去,只有他岿然不动,已四五十岁,还是孓然一身。
如果平平安安倒也还好,可是祸不单行。
有一天,他外出打工回家,走在路上,因为听不到身后的汽车喇叭声,来不及避让,被汽车所撞,左腿左臂粉碎性骨折,本是残疾的他身上再添残疾。
现在他唯一的家产是一套房子,他还有一定的劳动能力。于是,有一个带着三个孩子的寡妇想和他一起生活,这应该说是一件好事,至少可以让他过上回家有口热饭吃的生活。可是他的哥嫂跳出来反对了,他们说担心弟弟的房子将来成了别人的。
但其实,他们自己也在打哑巴弟弟的房子的主意。他们争着要哑巴跟自己住一起,可是哑巴并不愿意。于是,他们将自己的哑巴弟弟拉到了调解现场。
当时,我把我的邻居祥伢爷爷的故事讲给他们听了。
我说,一个人残疾后,虽然身体的某一部分残缺,不那么方便,但他还是一个人,就应该有他作为一个人的权力,他一样有恋爱与结婚的自由,如果因此剥夺他家庭生活的权利,如果不给与他一些扶持和帮助,他后面的路就是看得到的凄苦悲凉。
邻村的哑巴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虽不能言说,但他的生活状态已是沧落。
大年初三那天,我路过一队的坟地,看到了给哑巴送葬的队伍,来的人还是很多的,送的花圈也很多,那就是他在这人世间的亲戚们送来的,他活着的时候,他们与他也许并没有多少交集,当他病苦孤独的时候,他得独自承受。在他死后,这人生间最后的一段路,他们送他到坟头,感叹几句,怀着如释重负的心情,为他,也是为自己。
所以,我对当事人,说,趁你们的弟弟还活着,还没有太老,还来得及的时候,为他做一些实事,帮他成一个家,让他在人世间有一个彼此支撑彼此依靠的人,也许他就可以过上正常人一般的生活了。
对于他这才是最大的帮助啊。
4 父亲的炭火,母亲的收音机
半个月前,我们的调解现场来了一对中年夫妻,男人在七年前因车祸失去左腿后安了假肢,似乎就是从那之后,他被疾病缠身,疑似甲状腺癌、心脏病、中风……他不停地进出于医院之间,他的妻子一开始是尽力帮他的,但是后来也渐生懈怠与嫌弃,当然是有原因的——男人在病痛之余也表现得有一些心理扭曲,对女方各种指责甚至怀疑妻子出轨,然后就是大打出手,禁闭,跟踪,到妻子单位闹事。最后,妻子只好提出离婚。
看着女人提供的被打得伤痕累累的照片,我们都很感叹,这得多狠心才下手如此重啊。而男人矢口否认,说自己没有打人。
我们调解团队里有一位律师,他一向直言快语,看到场上的夫妻这样互相指责互相折磨,他讲到了他的父母。他说,你们还只是遇到了疾病,还有可能治好,却闹成这样。我的父母是残疾人,他们的情况比你们遇到的差得多,而且是无法治愈,一辈子都在黑暗中在无声的世界里生活,但是,他们互相信任,互相配合,过得不比别人差。为什么,因为他们心中有爱,有对婚姻的信念!
中场休息的时候,我问了他父母的情况,原来,他的父亲是聋哑人,而母亲是盲人。
是吗?我的心里一惊,同时又油然而生敬意。他们是怎么生活的?
我的母亲虽然是盲人,但眼盲心亮,我的外公是个私塾先生,在我母亲小的时候,我外公给我母亲讲了很多故事和生活的哲理,我觉得这给了母亲能够面对自己的残疾的底气。在我看来,我母亲的学识比一般的农村妇女要高很多,并且一直都有旺盛的求知欲。这么多年来,我母亲一直坚持听收音机,从里面获取知识和信息。我们家的事,都是母亲说了算。我们几个孩子是听着母亲的教诲长大的,而家里的大事小事,包括养几头猪种什么树,这一季地要种什么,这几天该干什么农活了,都是她告诉父亲,由父亲去做。
我很好奇,你母亲怎么告诉你父亲呢?我在想,一个是盲人,一个是聋哑人,他们怎么交流?
通过手势、表情、动作。夏律师说,我母亲拉着父亲的手,只要在父亲的手上一比划,我父亲就懂了。告诉你,这就是几十年夫妻的默契。
是吗?我有些惊讶,但我相信他说的是真的。
我父母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不因为残疾封闭自己,不因残疾放弃希望和努力。我母亲眼睛看不见,照常干活。我记忆最深的是,夏天她到田里除芝麻地的草,她是看不见苗和草的,她完全靠手上的触觉来分辨。芝麻叶子和野草的叶子是不一样的触觉,一个毛茸茸的,一个是带着小锯齿的,母亲就把有刺手感的野草拔下来,把好苗留着。她特别有耐心,可以坐在地里摸索着做半天。别人都回家了,母亲还在地头拔草,那是我心里留存至今的一幅画。夏律师动情地说。
我父亲会做所有的农活,而且很会打鱼。他到梁子湖边去打鱼的时候,那网撒得漂亮,别人都来向他请教怎么样才能把网撒得开,撒得远。他是不会说话,但是他会动作会表情会手势啊,这些足够让他与别人进行交流。所以,我们周围几里的人,只要跟父亲见过一面的,下次见面了一定跟他打招呼,父亲脸上的笑容满满的,流露出发自心底的善良纯朴,让人愿意与他接近。
冬天,两个人一起到山林里去打杉树籽,一个冬天打下来的杉树籽可以卖几千块钱。他们很满足。
我们家住湾子的中心,到了冬天农闲,我父亲会在屋里生一盆炭火,暖暖和和的,成为大家都爱去的地方。我父亲虽然不会说话,但是他笑眯眯地看着别人聊天,似乎他都听懂了。这盆炭火和母亲的收音机一样,将他们与他人与外面的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凡事一定要用语言才能表达吗?不是的!我认为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有很多种方式,而彼此之间的爱可以化无声为有声。夏律师有些激动地说。
他们鼓励我们好好读书,我读了中专,一个弟弟考上了大学但因为自己的原因放弃了,虽然遗憾,但是现在做生意的收入也不差。妹妹也出嫁了。我们几个孩子现在各自有自己的生活,但我们都以父母为自己的榜样,我们的父母虽然是残疾,但是真的不比别人过得差,我甚至觉得他们比很多人过得好,为什么,因为他们善良、勤劳、宽容、简单、知足。
听了他的话,我也深有同感。是的,他们身体不完整,但是人生是完整的,没有遗憾。这是不幸之中的大幸,而这幸运,是他们自己创造的,用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爱。
有的时候,我们按别人的预期活着;更多的时候,我们以自己的姿态活着。行走世间,我们既需要他人的善意,更需要自己的内力。
申明:"茶语微笑"公众号所有文字与图片除特别注明外皆为绿茶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