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我的孩子不寄养

时间:2020-10-18 15:40:31    来源:
宝贝,跟我回家
我到小区附近的一家私立口腔医院看牙齿,平时都是刘医生接诊,这次也是。她一边给我检查牙齿一边告诉我,这是她最后一次帮我看牙了。我问为什么。她说,我把儿子从爸妈那里接回来了,儿子需要有人照顾,我只好辞职了。
刘医生有一个两岁半的儿子,前几次在她这里看牙时,听她讲过她的儿子的事。小家伙三个月就跟着外婆回了老家,刘医生每个月回去看他一次。每次她都给儿子买了好吃的还有玩具,一开始儿子还好,时间一长,儿子渐渐地对妈妈带回来的都不感兴趣了,甚至看了她都冷冷的。
她忧心忡忡地对我说,儿子跟我越来越不亲近了。有一次,外婆在电话里让他跟我讲讲话,他说,我不和妈妈讲话,她都不要我了。
讲到这里,刘医生的眼泪都要流出来了。她说,那个周末我赶紧回家,告诉儿子,妈妈最爱你了,怎么会不要你了呢。儿子说,别的小朋友都是爸爸妈妈陪着玩,就我是外公外婆陪。你爱我为什么不陪我?
刘医生当时被问住了,在那一刻她决定把儿子接回自己身边。
她一开始也想兼顾工作的,但家实在离医院太远,她每天在路上得花两个小时,好在她的老公职业不错收入也稳定,咬咬牙就把这边的工作辞了。
等儿子上了幼儿园,一切都稳定了再说。刘医生说,如果上班我每天早出晚归,跟儿子在一起的时间也有限,还得请保姆,算了,我现在就当是弥补以前对他的缺失吧。
从潇洒的托管族到接回孩子当全职妈妈,刘医生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虽然她是一个好医生,她不在这里工作我也是若有所失,但是我觉得她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我为她,也为她的孩子而庆幸。
为了响应她对我的信任,我把我的一个朋友的故事也讲给她听,作为对她的支持。
 
朋友的故事
那时,朋友的女儿才一岁,帮忙带孩子的婆婆牵挂家里的老伴,吵着要回老家,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保姆。她上班的地方离家远,每天的路上奔波再加上工作本身的辛苦,回到家也累得没力气照顾孩子。丈夫的工作也忙,经常加班。最后一合计,干脆让婆婆把孩子带回去,让孩子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老公家兄弟姐妹几个都是婆婆一手带大,婆婆带孩子有经验,把孩子给他们带肯定没问题。
于是,她把孩子送到了外省的婆婆家,和丈夫回归二人世界的生活。孩子不在身边,真的是轻松了很多,她说自己那时年轻贪玩,没有孩子在身边闹腾,看看电视看看书,周末还可以去跳跳舞,俨然回到初婚时光。
那个周末,她正在厨房里做饭,准备吃了饭和老公一起去看电影。这时,老公从包里掏出一张照片,说,给你看看,今天才收到的。
她一边挥着锅铲炒菜,一边扭身看了眼照片,然后脱口而出,唉呀,怎么这么丑了呀。
她说,我不是说女儿长得丑,女儿浓眉大眼十分漂亮。我所说的丑,是指她的表情,孩子直杵杵地站在那里,脸上的表情一点也不开心,一双眼睛幽怨地看着我,我放下锅铲,仔细地看着照片上女儿,然后哭了起来,我说,不行,我不能把孩子放在老家,我得去把孩子接回来。第二天,我和老公一起回了一千公里外的公公婆婆家,看到孩子,孩子都不冲我们笑,过了好久才喊我。到了吃饭的时间,婆婆给她喂粥,完全是农村的喂养方式,孩子一大口一大口地吃,我看她应该是吃饱了,可是婆婆仍然坚持把一碗粥喂完,说她每餐都是吃这么多的。一个一岁孩子的饭量竟然跟我们大人的差不多。这明显是不科学的。最最让我心痛的是,孩子不爱笑了,以前的她特别爱笑的,现在她的目光一直盯在我们身上,生怕一个转身,我们就从她的眼前消失了。那目光深深地刺痛了我。我知道,这次送孩子到老家是失策的,与父母的乍然分离让孩子内心的安全感没有了,因为她觉得自己被爸爸妈妈抛弃了。我知道不能再这样下去,我既然是一个母亲,就得亲自喂养我的孩子。我把孩子接回来,从老家请一个十六岁的女孩子,让她帮忙做些家务,在我上班的时候看孩子。我一回到家,就从她的手上接过孩子,和孩子玩,给她讲故事。亲力亲为地承担做母亲的责任。孩子在千里之外,我看不到孩子,我不知道她的冷暖温饱,体会不到她的伤心难过,我真的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她的母亲,因为仅仅靠每天通一下电话是不够的,孩子能听到你的声音,但是却得不到你的拥抱,孩子玩着你带给她的玩具,却牵不到你的手……电话里的声音代替不了你,一根电话链接不起母子之间的情感纽带。
朋友说,她把女儿接回家后,经历好长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才恢复原来的活泼。她说,我很庆幸我当时相信我的直觉,听从我的本能。这种直觉和本能其实就建基于对孩子的爱,爱孩子,不只是喂饱她,还要关心她的情绪与心理,她内在的喜怒哀乐会通过眼神和表情告诉你,呼唤你,我庆幸我当时看到了,也听到了,并及时地对此做了反应。
时隔多年,这个孩子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在学校也表现优异。她们母女之间的感情十分融洽,我想,这一切真的要感谢她的母亲在看到她的照片时内心的那个触动,以及她的那个决定——我的孩子不寄养。
我特别欣赏我的这个朋友,她是一个有能力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直觉超发达的女性。
 
海萍的故事
其实类似的情景,在六六的小说《蜗居》中有生动的描写。
海萍和丈夫在城市里打拚,于是把儿子交给了老家的爸妈带。她不是不爱儿子,只是出于无奈。于是每到长假,她便不远千里赶回家看儿子,带给他一大堆吃的喝的玩的,跟儿子各种亲昵。可尽管如此,儿子跟她并不亲,就算是和她搂搂抱抱也是出于不得已。有一次,儿子做了坏事,海萍说,那我要惩罚一下你,说,说要怎么样的惩罚。孩子脱口而出,那就让妈妈抱一下吧。海萍在那一刻深深地被刺激了,自己以为已经用心全力在对儿子好了,但是因为长期的分离,感情的联系没有建立,孩子以被妈妈抱当作受罪之事。
正是在那一刻,海萍下了决心要把儿子接到身边,自己的孩子自己带。
多么痛的领悟,好在刘医生和海萍们能够及早地悟到并做调整,其实也算是幸运的。有多少人是在尝到孩子叛逆甚至忤逆的苦果之后,才知道,当初把孩子送给自己的父母去带是一个多么错误的决定。也有多少人,是在成年之后才发现自己性格中的一些暗物质,其实是在早年寄养生活中一点点沉淀到自己的内心的。
 
关于寄养的一些非典型个案
不管因为何种原因,在自己的孩子最需要父母之爱的时候把孩子送给别人代为抚养,让别人来代替自己代行父职或母职,这个做父亲或者做母亲的都是失职的。
寄养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当然是亲子间的冷漠与隔阂。
曾经有一个年轻的小同事,她坦言自己和爸妈不亲,每到放长假,别的同事都回家探亲,她宁愿窝在宿舍里上网。我问她,你怎么不回家,她说,我跟父母不亲,就算是回家了,也不知道和他们说什么。原来,她从小被父母送到爷爷处,她是爷爷带大的。
就算是这个孩子已经长大,并且做了父母,也能理解当年父母送走自己苦衷,并且原谅了他们,但是在某个时刻回忆起当年的一幕幕,仍然会心生怨尤。
我的一个朋友,她的父母感情甚笃大概更喜欢过二人世界的生活,再加上工作繁忙,于是在她小时候就把她和妹妹一起送到别人家托管,只是周末聚一下。现在,这位朋友已是为人父母,她的妹妹出国,她在离父母很远的城市生活。她说,就算成人后不断地学习,进行心理上的自我疗愈,但和父母之间,也就是逢年过节时电话联系一下,好像总是亲密不起来。已是人到中年的她讲起这些时,脸上有淡淡的忧伤。现在,她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她说,我会提醒女儿,将来她做了妈妈后我们最多只是帮个手,但是不会帮她带孩子,她必须自己陪着自己的孩子长大。她说,我不希望看到亲子间的情感分离再一次地重复上演。因为她深深地知道,当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链接一旦断开,重新链接上需要更多的心力,有的就是一辈子的遗憾。
一个人早年的寄养经历甚至会影响她成人之后的对待自己孩子的态度。
我的另一个朋友,也是一个十岁男孩的母亲,她总是在为自己的孩子焦虑,为了陪自己的孩子,她每天奔波于这个城市的东西两端,孩子身上的每一点情绪都能引发她的情绪波动。后来我和她聊天,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她自己的童年,她在一岁时和自己的哥哥一起被送到四川老家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她觉得自己被父母抛弃了,从此她的内心便充满了不安全感。当她做了母亲后,她想给自己的孩子最好的爱,但是,她似乎没有相应的能力,她总是对自己和孩子不满,因为焦虑已经成为她的常态。她因为不想让儿子像自己当年那样与母亲分离,但却因为与儿子靠得太近而界限不清楚,带给彼此很多的困扰。
更有研究表明,很多被自己的亲生父母送给他人的小孩在长大之后心理上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我在参与的一档调解类节目中,好几次会遇到相似的情节——在婚姻关系中受挫的女性,恋爱经历惨痛的女性,在谈及她们早年的成长环境时,或者是被亲生父母交给外公外婆长大,或者是送给他人作为养女。这样的女子,往往脆弱、敏感,极度地没有安全感,自卑,内心渴望爱,却总是为得到爱而付出太大的代价……
当然,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寄养也会是一笔财富,如果你会善加挖掘的话。
我多年前的同事,国内提倡母亲教育的首创之作《发现母亲》的作者王东华先生,之所以能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写出这样的一部鸿篇巨制,之所以后来一直从事母职教育的研究和工作,也和他自己的童年经历有关,他从小被自己的爸爸妈妈送到外公家里,是外公抚养他长大的,所以他说自己当年就是一个寄养儿童,因此深知其中甘苦,因此他对寄养儿童的心理做过深入的研究,他大力提倡母亲教育。他在自己的书中写到,推摇篮的手推动世界。我深以为然。
 
为人父母,就意味着亲力亲为
摇动摇篮的手,推动世界。那双手应该是母亲的手。
纵有千万个理由,也不要选择把孩子寄养在别人那里,无论那个别人是自己的父母,或者是教育方面的权威,或者别的你觉得信任的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父母。
为人父母,就意味着亲力亲为。
 
"茶语微笑"公众号所有文字皆为绿茶原创。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