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荣
林荣的诗及其读诗笔记
◎中年妇人
一片叶子,从枝头
摇落,在空中划了一道弧线
人到中年,她越来越专注于孤独之美
不再需要被谁引领着穿过夜色中的玫瑰小径
也不再需要用浓茶赶走倦累的阴影
你对她说起外面的声色和繁华
她淡淡地说:无雨,也无风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
当她这么说时,心口轻轻地疼了疼
她快速地侧过身去
装作无意地,揉了揉眼睛
◎大戏院
在自己的五官上开一家大戏院
非虚构故事引人入胜
场场爆满
有人是热心观众,也是出色演员
一边冒着虚汗看戏
一边投入剧情
剧中人嗑着五香瓜子,越吃越有味
脂粉。戏装。面具
台上台下
分裂在持续
◎花瓶
无须击打
只消某人轻轻一声咳嗽
就碎了
撞击地面的声音
竟如此悦耳
她保持着平静
俯身,捡起一件痛苦的
破碎的乐器:1、2、3、4、5、6、7
她的精神坐标
不该是这间斗室内花瓶破碎的声音——火车开动
铁轨伸向远方——
◎劫后余生
天越来越冷,白头的芦苇
依旧傲立在冰面上
猝不及防
一阵又一阵寒风,将他们拦腰折断
丢了头颅也不怕,站立的残缺之身
像一把把剑
指向
劫后余生的天空
◎小寒之后是大寒
落叶带着满身的疲惫,随风流浪
一步步退回泥土
明天冷暖阴晴,不能确定
也不知道后天会不会有日出
寒露过后是霜降
小寒之后是大寒
眼下已是深冬
他不愿冬眠,却深陷梦中……
◎读波兰画家贝克辛斯基画作
矛尖。盾牌。厮杀——箭簇上的暴力
黑色的海面上,船只摇晃搁浅
倾斜的桅杆如同一个个巨大的问号
集体发烧——谵语的人群
从失火的城堡里
爬出来
渗血的绷带,赤裸的瘦骨,致命的孤独与恐惧
我是他们中的一员:
我见我,以戴罪之身
我见我,从我中跌跌撞撞地逃命而来
身后,是崩塌的地平线
◎秋日笔记
天越来越冷时
叶子和树的恋曲才刚刚开始
这时,一个骑赛车的少年从树下经过
车轮下的叶子
被碾成一阵颤抖——她下意识地
梳了下风中的头发
哦远去的少年,他不知道
飞速的车轮卷走了
一个女子刚刚落下的一根发丝
他不知道不经意间
碾碎了
一片叶子还没来得及对树说出的
秘密
◎阳光落在雪地上
这时,有几只雀儿在雪地上散步
不忍落下的脚步,屏住的呼吸
这时,最希望亲爱的人就在身边
温暖和温暖的交融
这时很想握住一缕阳光写首柔软的诗
送给你
这时,阳光再一次触摸雪——
静寂,清凉
无悲,也无喜
附
林荣读诗笔记
●牧羊人
◇王海烽
清晨赶出一群羊
山坡上吃草
一团滚动的风声渐渐式微
羊群遗忘了那个放牧的人
任他在山坡上缓慢地衰老
夕阳里,一群羊领回了牧羊人
林荣读诗笔记:一首短诗写出了人与动物和自然的紧密关系,写出了人间沧桑,也写出了时间的无情与残酷。这首诗一下子就击中了我内心深处的柔软的部分。“缓慢地衰老”这几个字扎眼,更扎心,酸楚忍不住涌上心头……衰老,是每个人都必然要面对的。也不仅仅如此,生老病死、成住坏空,也就是人常说的世事无常。面对无常,禅家讲求“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但这又是何其艰巨何其漫长的修行过程。
众生平等,万物有灵。我特别注意到了诗中的两个动词,从“遗忘”到“领回”,“羊”与“牧羊人”之间的关系是亲密而微妙的,诗的结尾句“一群羊领回了牧羊人”,读之再读,不免心生五味杂陈之感……
●山,因一颗石子而增高
◇王 迪
这次,我上山来
不为焚香,不为朝拜
我轻轻地
把从山下捡来的一颗石子
放到山顶
五千年前,他从山上滚落
鸟儿说
他经常把山下的石子衔上山顶
把高的,归于高处
林荣读诗笔记:首先我想说的是,这首诗的题目很妙,显然,它是这首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题目让整首诗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升华,让此诗更加具有了开放性,给读者的思考打开了更多的维度——就像一个偈子,参禅的人可以由它而展开自由的思考,探向更深广的自性天地。
诗人王迪让诗中的“鸟儿”具有了人性,也赋予了他某种神性色彩,这是诗人大慈悲心的诗性体现,是诗人所具有的万物一体、同体大悲的情怀昭示。而结尾的“把高的,归于高处 ”更是体现了诗人的善心慧根:一颗石子原本乃微小的无情众生之一,而在诗人的心目中却是富有灵性的,可见诗人的善良,也足见诗人内心的智慧。其实,这里的“石子”又岂止是一颗“石子”?由一颗石子,读者很可能联想到尘世间的人和事儿之种种吧?
众生平等,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众生所居的位置,无论是人们眼中的高处还是低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待在原本该在的位置就好,秩序感以及彼此的尊重才是更根本的东西。
●时光有相
◇海恋
立秋那日,天空朗润
大丽菊和向日葵同居一圃
有风执帆,芬芳一浪一浪
驶向袅远的季节之滨
我给父亲打了电话
他正在树荫里下棋
我仿佛看到阳光的金粒子
跳过树罅,在他的脊背上滚动
秋凉尚远,蝉在叶丛里安静地呐喊
林荣读诗笔记:这首诗写的内敛而开阔,沉静而大气。从诗人舒缓的叙述中,读者或可体悟到时间的流淌,体悟到“相”的空与有、住与不住。无论同居一圃的大丽菊和向日葵所散发的芳香,还是阳光的金粒子,乃至在叶丛里呐喊的蝉,作为一种存在,它们都是时光的载体,是时光的具相呈现,但无常才是世间万物存在的本质。诗人深谙此理,通达此法。她惦念着亲人,惦念着老父亲,一种淡淡的忧伤不觉涌上了心头……
“秋凉尚远,蝉在叶丛里安静地呐喊”,很喜欢这个结尾。“安静地呐喊”——富有力量感的沉静。写下这首诗的诗人海恋,正在树荫里下棋的父亲不都是这潜心修行的禅者么?
●说散就散
◇芷妍
江南的橘子红了
北方的柿子也红了
老宅里到了中午才有阳光,温暖比三十年前笨重了很多
碗橱上放着旧水果刀
衣柜里有母亲结婚时穿的红色针织上衣
寒露节气的风是浪子,停不下脚
转眼说散就散
林荣读诗笔记:这首诗首先给我的是一种苍凉感——时光无情,岁月无情,带走了很多美好人事物。但我还是更愿意把这首诗当做一个引子,从这里开启一段灵修,去体会其中隐约而现的某种禅意。慧能大师在讲经说法之前,总是先让众人“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法”。然后“大师不语,自身净心,良久乃言”。我在想象写下这首诗时的芷妍,她一面在借助诗行忆念、回想,更是在借助文字“放下”,放下俗世的沉重,放下沧桑岁月带来的伤感,静心,净心,悟道,回归。芷妍说:“寒露节气的风是浪子,停不下脚/转眼说散就散”。这世间之人乃至万事万物不都是这如风的浪子么?世事自然而然,一切皆不可求,皆随缘而来去。
此刻,芷妍的这首《说散就散》让我想起了另一位禅师。众人请希运禅师讲法,他走上法堂,平淡地对众人说:“没事了,大家散去吧。”芷妍也如是说。
●我是谁
◇如风
想起吐尔根想起四月杏花的时候
雪,正在下
雪花的白和杏花的白
在汗腾格里,都是寻常
春风起处
羊群在绿色的天空啃草
云朵在蓝色的海洋游泳
也是寻常
与这辽阔人间相遇
其实你不必问——
我是谁
林荣读诗笔记:诗人如风身居地广人稀、风景独好的新疆。新疆的地域风貌、风土人情必然深深浸染了她的身心,影响着她的写作。初读,感觉这首诗并无特别引人之处,但再读,我便被它散发出来的那种辽阔、庄美和空灵感所吸引了。
这首诗共三节,每一节之间的过渡巧妙又自然,仔细品味,读诗带来的愉悦油然生起。诗的三节之间构成了递进上升的关系:诗人从第一节的“杏花”想到“雪”,到第二节由“杏花”和“雪”想到“白”,以及由由“白”想到的“羊群”和“云朵”,继而又思考到“都是寻常”,及至第三节,诗人写到了“我是谁”的终极问题,一步步都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三节间的自然转换彰显了诗人写作技术的纯熟把握和活用。
正如诗人如风所言,世间万物既是独特而美好的,也是平凡而寻常的,人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全身心融入到自然和周围世界中来:万物即一,一即万物。多好啊,你看:羊群在绿色的天空啃草,云朵在蓝色的海洋游泳。此刻的我们,就在天空与海洋间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