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哲学大师能像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1872-1970)活到98岁的,恐怕没有第二个。他不仅长寿,而且身体一直很强健,在89岁高龄时他还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反对美国政府发展核武器。有一次,80多岁的罗素在英国广播公司排练了5个小时的节目之后,又参加了一次电视讨论会,子夜时分才回到家中,依然神采奕奕,毫无倦色。那天下午他还在里奇蒙公园散过步,走了很远的一段路。
<em>英国哲学家罗素于1950年意外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em>
罗素能如此长寿和健康,与他的哲学智慧有关。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早就指出:“认识你自已”罗素对此有深刻的领悟,这从他谈如何度过老年生涯的一段话可以看出:
有些老年人被死亡的恐惧啃噬得郁郁寡我认为克服这种情绪的最佳办法是逐渐开拓兴趣的领域,逐渐臻于无我之境,使自我的壁垒一点点地崩塌,那时你的个人生活就会逐渐与群体的生活融为一体。
一个人的生存应当像一条河流。最初潺潺如溪,河床又窄小,然后很快
过挡路的一块块磐石,飞跃一道道悬崖瀑流,河变得又宽又大,两戽相
愈远,雄浑的河水流得愈发宁静、深沉,最后极目楚天,注入汪洋,代
痛苦地消失。
个老人如果能从这里领悟人生,那么他就不会对死亡产生恐惧,因
他所关心与热爱的事物仍将存在下去;如果他生命的活力已经衰微,疲体
感也日益袭身,那么退休静养未尝不是好方法。我希望自己是在工作中死去
因为我知道会有人继续未完的工作,再想到有可能做到的事已经在实现
该满足了。
罗素的长寿与他的这种人生态度有很大的关系。他并不是不生病,1921年
在中国讲学时就差一点因患肺炎险些死在异国他乡。1954年初,他做过一次手术
这对一个82岁的老人来说应该是非同小可的事情,但他仍然以乐天而又诙谐的态
度面对手术。他还“抗议”说:“都怨这些医生,我本来挺好的嘛!”几天后他对
探望他的学生说:“一个人乃是一个集合体,或者说是一个组合体,就像一个板球
俱乐部。我能够接受这个板球俱乐部组织解散得干干净净的这种结局
解散得干千净净的这种结局”最后在1970年2月来到。年前圣诞节的前几天
罗素的支气管炎再度复发,2月2日傍晚的时候,罗素与世长辞,一盏智慧的明
熄灭了。
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以下的文字:
第三代伯爵罗素,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在数学逻辑的著作和理论的上有非凡的成就和名望。对人类之痛苦素有悲悯之心,随年岁增长而愈他对维护国际和平之努力,多次获得荣誉和奖章,备受世界各地人们的敬他最终于1970年安息,享年98岁。
罗素于1872年5月18日出生于英国一个贵族世家,1931年被封为伯。自传中用这样一句话开始:“有三个简单而强烈的热情决定了我的一生,即矿的需求,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人类苦难的难以承受的同情。”
对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那绝不只是说说而已。罗素一生结了四次婚,有无数情人。他的第一任妻子是阿丽丝,是罗素17岁时认识的,22岁结的婚。1952年,79岁的罗素又与第四任妻子伊迪丝结婚。他承认与伊迪丝的共同生活使他找到了毕生追求的爱情,但这并不妨碍他惬意地混在漂亮女人圈里。他说“我追求爱情,一方面因为它使人陶醉…,另一方面是因为爱情能够使我摆脱孤独感,可怕的孤独感。”
对知识的渴求,使罗素获得了“在数学逻辑的著作和理论的阐释上”的非凡成就。他一生著作丌1种,内容涉及哲学、数学、物理学、政治、伦理、教育、文学和社会学等各个领域,其中尤以哲学和数学成就最为卓著。二十世纪初曾震撼数学界的“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是他致力于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而他的哲学理论则为现代西方哲学某些流派开一代之先声。正因为这些成就,36岁的罗素在1908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还获得过许多奖章、奖金。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于195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因为他的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和意义重大的作品”。值得玩味的是,罗素的墓志铭上对这一殊荣只在“多次获得荣誉和奖章”这句话中一笔带过。罗素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实在出人意料,因为在1950年以前他从来没有写过文学作品,不过,这一奖项倒是激发了罗素的好奇心,他真的写起了小说,这些小说后来都被收到小说集《郊外的撒旦》和《伟大人物的梦魇》里
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使罗素积极干预国际政治,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并一度成为西方各国左派群众的旗帜,其中以发表《罗素-爱因斯坦宣言》最为世人瞩目。因为他对人类真挚的同情,再加上他勇往直前、独立特行的作风,他与外界总是处于冲突之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素积极从事反战活动。1916年他因张贴反战传单被罚款⑩0英镑,他不肯交,法庭就拍卖了他的图书作抵押,随后剑桥大学还解除了他的教职。1918年,他因为给反战报纸写社论,结果以“侮辱同盟国”罪被监禁六个月。他利用坐牢无人干扰的机会,写了一本数学引论。
1920年8月,罗素与第二任子
来到中国,在北京、上海介绍他的哲学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中国当时知识
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1953年美国爆炸了一颗氢弹,
未来的战争表示了异常的担忧。1954年
月,他在英国广播公司发表了《人类面
的危险》的广播讲话,这是他最感人的
说之一。在结束演讲时他慷慨激品地呼
吁:“我以人类的一分子的身份向全人类
发出呼吁:把你们的人性牢记心中,把其
余的一切统统忘怀吧。如果你们能够做到
这一点,那么通向一个新的天堂的道路就
展示在你们面前;如果你们做不到这
点,那么横在你们面前的就只能是全球性
的死亡。”
接着,在征求爱因斯坦的同意和签名
后,罗素于1955年7月9日发表了《罗素
爱因斯坦宣言》,就氢弹的巨大危害及其对人类的毁灭性的威胁向全世界发出了
警告。
罗素对人类的关怀,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即使在他去世的那一年初的大病素
愈时,他都没有松懈,依然在病床上口述了一份《1970年2月,伯特兰·罗素写
给在开罗召开的国际议员大会的信》。当这封信被打印出来以后,罗素用颤抖的手
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是他最后一次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