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建平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伟大的诗人都不是现存功利的获取者,他们在生活中一败涂地,而他们的声音,他们展示的生命世界, 则与人类共存。”伟大的诗人犹如黑暗中的引路人,让读者寻找心灵的光明和出路。因此,我们也应该敬畏伟大的诗人。
敬畏,人类对待世间万事万物的一种态度。也绝不仅仅局限于孔子所说的“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三畏”上。敬畏天地神灵、先贤哲人、生身父母,敬畏法律道德、事业责任、规章制度,面对一切权威、庄严或崇高事物时,心生敬畏,行有所止。它让我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而走得远、走得稳。
有人说,在这个任何行为,物品,甚至思想都可以用人民币来衡量的时代,诗歌的荣光早已被世俗的尘埃遮蔽,诗人成为某些人嘴角看似不经意却意味深长的一撇,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些风中的吟唱,雨中的呐喊,那些铁屋里的冥思与彷徨,渐渐地从世人眼中淡去……为此,也唯此,才更需要我们敬畏伟大的诗人。
任何一首传世诗作,无不烙上时代的印记,浸透着生活的底色,渗入作者的体温、汗水,甚至血和泪。“一条汉子立在一块土地上,苦难始终在周围盘旋。他弯下身去,劳作的姿势被印在太阳,文字,城徽后代的面貌上”,读着海子的诗歌,你能够透过文字看到鲜活而具体的生活细节、人文风貌……
在大唐盛世,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着眼现实,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完全以入世的态度,表现社会的现实和苦难。在脍炙人口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他抒发了自己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内心痛苦和感慨,传递了“天下寒士”的痛楚,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声,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不论在哪个社会、哪个时代,善良的人们依然需要有忧国忧民、为民鼓与呼的伟大诗人存在。
同样,我们也需要有如李白那样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性格豪迈,热爱山河,游踪遍及神州,他的《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侠客行》《春思》《秋歌》等代表作品,既有热情奔放的语言、又有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所塑造的形象或雄浑崔巍或清新飘逸,让人如临其境或心驰神往。
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当代青年诗人海子的祝语:“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个好的前程,愿有情人终成眷属”,不仅温暖了所有的陌生人,而且温暖了每一条河、每一座山……
“诗人已去,诗歌永存。”有血有肉有骨有气的作品,让人难以忘怀。不仅仅是从审美上打动了我们,还有诗本身或者是诗歌以外的思想、意境,唤起了我们更广阔的联想空间,引爆了我们的情感,让我们与之共鸣。
伟大的诗人都是用生命写诗的人。我们应该敬畏伟大的诗人,包括他们的呐喊、渴望和向往。
作者简介:汪建平,原中国银监会安康监管分局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