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四处散开的花,它们因为你的离开,妖娆的变换着华丽。漫漫的堆积成内心坚实而无法倾诉的爱慕。被渐次淹没的暖。天际边黑色的暗涌,在路灯下渐渐清晰。
郁达夫作品读后感篇一
《郁达夫散文》在表达真挚、沉痛的感情时,往往还插入一些旧诗,以补充散文里没有说尽的余意,没有抒发的情愫,使文章显得跌宕多姿,更富感情色彩。本书集结了郁达夫“闲书”、“屐痕处处”、“孤独人生”、“风雨故人”共四部分近百篇散文。除了展现作者丰富的想像力、深刻的乡土情怀,并透过摄影镜头在我来说是头一次,沉浸在郁达夫的散文里,好象到了杭州,到了富春江……真是享受啊!
在此我不得不提及我第一次接触郁达夫的文章,那是《故都的秋》,据说那是抗战后郁达夫沉寂几年后写的首篇散文,当时只觉得文章写得好美,把秋天写得那么美,“北国的秋,却特别得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就如他的文章给我的感受来的清,来的静,给我不断的沉思。虽然提示上说文章跟抗战呀,爱国的有什么关系,但我觉得散文只是写了写作者的感受,孤独的秋,是作者记忆中最美的,最温柔的,在抗战中的中国,作者孤寂的在杭州生活了几年,经历了家庭的变故,他的亲人在这一时期中死去,他妻离子散,他的生活经历一系列的变化,而首篇作者写的就是故都的秋。秋天在许多作者笔下是颓唐消极的,而在郁达夫笔下更多的是温柔与亲切。一个人懒懒的坐在胡同院子里,看着槐花蕊掉下,铺在石板上,满满的一地,看喇叭花开,听秋蝉的鸣叫,数着透过屋檐的树隙漏下的一缕缕阳光。生活是懒散的却又是如此的踏实。可以说经历了此段时期,郁达夫的创作有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他的后期作品更多的偏向于爱国方面。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胡愈之先生曾对郁达夫的一生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
郁达夫作品读后感篇二
这篇文章开篇第一句就写到“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使整篇精选文章透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奠定了一种悲的基调。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主人公“他”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作为一个留日中国学生的代表。透过他的经历和思想感情使我们生动的看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留日华人的心理状态和对祖国的失望的情感。他是一个支那人,自始至终都有这样的自卑阴影笼罩在他身上。正是这样长期的压抑造成他性格的忧郁,心理的变态。一方面,他希望他的同学来对他讲一些闲话,但同时,他又认为他们是仇敌,这样一种充满矛盾、挣扎的心理。日本人对支那的仇视、欺侮终使他发出感慨:“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我不能在隐忍过去了。”强烈的表达了希望祖国富强起来的感情和对祖国现状的不满和失望。
他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虚幻的,聊以自慰。每被别人欺侮时,总把自家家兄拿出来作比,且把兄长待他刻薄的事细细回想,把自家的好处列举出来,仿佛内心就能获得一种安慰,舒畅起来。“他觉得悲苦的中间,也有无穷的甘味。”这不禁让人想起阿Q的精神胜利法了。而造成这种变态心理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祖国积弱的现状,使他遭受歧视,同时它自身的自卑和忧郁也导致了心理的残疾。而他也需要在不相容、仇恨中来减轻自卑,从中缓解苦闷。
而小说中作者对于性的描写也显得大胆而开放。在日本女生面前的羞赧,在被窝里的邪念,看到“伊扶”的裸体,到最后去妓院,是一种沉沦。“我已经变了一个最下等的人了。”他早年在中国接受传统文化及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对性带有罪恶感,然而同时,性欲是天性。他在二者之间挣扎。作者在此处抨击了封建的礼制对人性的扼杀,向封建发出挑战。
而他对于自然有着近乎变态的迷恋,与世隔绝,与他人决不相容。更加导致他的敏感,也就愈加加深了他的仇恨。对身处异乡的他,个人的苦闷感和寂寞感代表了当时一群留日知识分子的心理,然而这之中又夹杂了他们想要冲破苦闷、摆脱寂寞的抗争以及对人生的思考。然而这些青年又有着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
总 的来说,通过主人公在留日的经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近乎心灵独白式的写法把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活生生完全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我们看到人物内心的冷寂、灰暗、忧郁。沉沦表现了一种对社会的黑暗的控诉。然而“沉沦”并非只是沉沦,更多的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人性的觉醒和挣扎。
郁达夫作品读后感篇三
常常读郁达夫的散文,特别是在无人的时候,一个人慢慢的读,字里行间透射出的淡淡的愁绪令我难以忘怀,总是会不断的品嚼、回味、追想,从他的一个个字中,一段段话中找寻他的思索,他的心情。
在他的文章里,他总会时不时的透过语句告诉你他有着一定的忧郁症。是的,一个内心细腻而敏感的人总会有一定忧郁。不过这种忧郁却如一阵风抚过湖面,它搅起你心中阵阵涟漪,在你心灵深处触动一下,它让你重新去审视这个世界。
有人说,郁达夫的小说和散文难以分清.他的文段读上去似乎是他随意从字典里拣出一两个字凑成一句话的。看上去如此的随意却让你越读越有味。“暮春三月底,偶尔在火车里,看见了些浅水平桥,垂杨古树,和几群飞不尽的乌鸦。”短短的一句话,几个遣词造句,却道出了一幅画,它的简约,它的清秀,和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却让我不得不陷入沉思,去感悟他笔下描写的风景。
了解郁达夫文章的人,都知道他的文风比较颓废,特别是他的小说,好像就是从一个人生活片段随便剪裁下一段,开头令人莫名其妙,结尾更让人莫名其妙。他不是向你说一个很深刻的道理,而是让你从一个人生活中发现自己的生活,或是你如他笔下的主人公一样,对生活充满厌倦,一天只是浑浑噩噩的过日子,或许比那个人还糟。大概除了特别的作品,如哲学家,思想家所作的,它的作品在于教育世人,大概对作家而言,他们的作品在于让读者从中找到自己的生活,让读者自己去找寻生活的意义。
中国二三十年代的社会状况是危机四伏的,外面侵略者是虎视眈眈,内部军阀割裂内战不断,或许这种对社会,对国家的担忧化为了郁达夫的文风,埋藏在他文章里的忧愁虽然是淡淡的,却是那样挥之不去,搅乱着你的心头。他的散文,尤其是自传部分,对他成长的描述虽充满了孩子对世界的好奇,青年的壮志,求学奋进,但总会时不时地透露出作者的伤忧,他描写他的出生,“在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三的半夜,一出结构并不很而尚未完成的悲剧出生了……战后的国民尤其是初出生的小国民,当然是畸形,是有恐怖狂和神经质的。”这种自嘲多少让人感到伤感,而讽刺的背后不是鼓舞人心,而是更让人忧郁。对于他的孩提时期多是些对风景的描绘,节奏是轻快明朗的,只可惜演奏者是带着忧郁的心情演奏。他的求学从当地的私塾到乘船到杭州,嘉兴,直到随他大哥到日本,郁达夫的早期求学经验是比一般的人成熟,家境笸箩,独处他乡,或许是这一切都造成他精神上的愈加孤独。
郁达夫散文的思想倾向,确实是表现出了自己的独特的个性,他对于旧中国那种阴暗发霉的生活,充满着一种强烈的愤懑情绪,用一种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的心态,大声疾呼地去痛斥它,揭露它。其散文实在太丰富,有多少佳篇值得反复地去咀嚼。从思想内容方面来说,可以通过这些作品理解郁达夫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可以看出他不少畸形和病态的情思,也正是被这社会阴狠和暴虐地迫害所致,至于从艺术技巧方面来说,则可以极大地有益于读者审美情操的陶冶和升华。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想再写了,来抄一首辛稼轩的《丑奴儿》词,权作尾声:“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以人为镜,可以正己身;以文为镜,可以涤吾尘。多看,多评,多学,多想,让我们共同享受其中乐趣……
郁达夫作品读后感篇1
读郁达夫的小说,要有一颗慈善的心,要体谅一个离开了父母,没有人能够理解的敏感的年轻人的苦闷,如果没有这样的心思,就宁可不读,否则不仅侮辱了自己,更侮辱了作家,可是现在的人有哪一个是严肃地对待别人的作品的呢,人们以为自己花了钱买到的就都是自己可以糟蹋的商品,殊不知,每一件物品里边都包含了生产者的心血,甚至是生命,是一生的不幸,是半世的孤寂与凄凉。要用心去读,如果糟蹋粮食,人的身体会不舒服,如果糟蹋文化,人的心灵也将会病得厉害。
空虚
从一个夏日午后的对自己心灵的描述开始写起,写了近来的一些心情,然后回忆了几年前的一段单恋,并且写了在上海的一些经历,然后一个正要回国的朋友为线索写了几件生活中的事情。这篇小说倒像是散文,也像是日记,总之是一篇自传。
空虚寂寞得心境,流落异国的感伤,对于国内政治和社会风气的不满,性的苦闷,前途的渺茫,对旧爱的无奈。
这里边最主要的是思维线索,有钱的学生在日本不学无术,回国却成为了要人,而每门课都可以拿优等的学生却干谒无门,这里边的讽刺都不露痕迹,而并没有过多的怨言,大概这是因为作者本身对于功名的淡薄。
“我近来的心理状态,正不晓得怎么才写得出来。有野心的人,他的眼前,常有着种种伟大的幻象,一步一步跟了这些幻象走去,就是他的生活。对将来抱希望的人,他的头上有一颗明星,在那里引路,他虽在黑暗的沙漠中行走,但是他的心里终有一个犹太人的主存在,所以他的生活,终于是有意义的。在过去的追忆中活
着的人,过去的可惊可喜的情景,都环绕在他的左右,所以他虽觉得这现在的人生是寂寞得很,但是他的生活,却也安闲自在。天天在那里做梦的人,他的对美的饥渴,就可以用梦里的浓情来填塞,他是在天使的翼上过日子的人,还不至感得这人生的空虚。我是从小没有野心的,如今到了人生的中道,对将来的希望,不消说是
没有了。我的过去的半生是一篇败残的历史,回想起来,只有眼泪与悲叹,几年前头,我还有一片享受这悲痛的余情,还有些自欺自慰的梦想,到今朝非但享受这种苦中乐sweet bitterness的心思没有了,便是愚人的最后的一件武器——开了眼睛做梦,——也被残虐的运命夺去了。啊啊,年轻的维特呀,我佩服你的勇敢,我佩
服你的有果断的柔心!”
我从这些文章里能够感受到共鸣,但是也感到同样的空虚的加重。
“杨梅烧酒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真正的人生就是五位杂陈,但是简简单单的生活并非我所愿。”为学的早晨,因为知道了更多而至于丧命。
一种乱伦的爱情文章时空上面的衔接很有意思,总的来说,就像穿衣服一样,棕色的鞋子,棕色的外套总不会有不协调的感觉。但是思想上来说,大概是让人自信起来的吗?有了活着的勇气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
郁达夫作品读后感篇2
昨晚至今晚,刚好一天,读完了近450页的社会科学出版社的郁达夫自传。说是郁达夫自传,其实是华严实将郁达夫一生所写的关于自身经历的散文编辑到了一起,除了各章标题,内容全是郁达夫自己写的。与他人作的传记或自己专门写的自传读起来别是一番风味。因为他人作传,老是单膝跪地或居高临下;而自己作传不免有些掩饰。对于郁达夫这样的旷世奇才(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我读来,郁达夫的文字所表现出来的旷达与创新亘古未有),这类“自传”再好不过了!
和大多数近代大家一样,郁达夫出身于江南普通的中产之家(近代大家多出江南,不得不承认与山水对人艺术修养的熏陶作用),幼年丧父,靠勤学苦读和兄长的帮助,留学日本。在他的记叙中,我看到的是一个普通的求学者,在异国他乡忍受孤寂、颓废度日。第一次嫖宿妓女,然后就会有无数次;对异性的幻想与渴望;无聊时不想写作、不想看书,好点小酒,和女人厮混,时而还带着妓女去吸鸦片;三十好几的人了,放着自家妻儿不顾,疯狂地追求王映霞;自己抛弃妻子,另寻新欢,最后却被王抛弃。看着郁前面对王痴狂般的迷恋与海誓山盟与后面的不欢而散,不得不感慨人是会变的。当然也让人羡慕林语堂夫妇能结发到头白啊。一个鲜活的郁达夫跃然眼前,他的自述中可以看到我们每个人的影子。孤独、旷达(也可以说不会生活)和平凡人身上的欲望。与形象伟岸、高高在上的学者大家相较,我更喜欢这样的郁达夫。现在才明白为什么老师在课上说中国近代的小说创作除了鲁迅、郁达夫外,其他人的在今天看来都相当拙劣了。 “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要惊得至于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郭沫若
自古文人多寂寥,诚哉斯言!似乎大多文学家或艺术家成功的背后都有背负着沉重的孤寂。但或许正是这种孤寂,犹如悬崖之上的流水,不尽流淌下来,才在这悬崖处形成瀑布,得以爆发。正如郁达夫在劝朋友别结婚时所说:“孤独感……是艺术的酵素,或竟可以说是艺术本身。”又让我联系到了尼采、三毛、海子……不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