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余华的小说的艺术特色: 范美忠说:“《活着》里面基本没有对人生对人性对生活的独到发现,而唯一的写苦难又失败,这种身体性生命的毁灭是惨剧而不是悲剧。
余华小说《活着》的主题思想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死亡过程的可能的态度。活着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
《西雅图时报》:余华没有煽情。每一个沉重的悲剧都是痛苦的。每个人都感受到孩子死去般的麻木力量。偶尔有轻松、优美、善良的时刻……《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余华不遗余力地展示误导的命运如何摧毁人的生活。
将它移植到余华和他的《活着》里,可以说明,《活着》“说服”了众多的也是各阶层的读者接受它,那么必定具有“某种独特和动人的魅力”。而《活着》的魅力与该文本的叙事艺术有着直接的关系。
[关键词] 余华小说 冷酷 调侃 艺术特色 余华,1960年4月3日出生于浙江杭州,198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难逃劫数》、《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等。
90年代的余华小说有怎样的文学特点?
余华的写作特点:苦难意识 余华小说所刻画的苦难世界中,人们在生存困境和精神异化的双重压迫下,呈现出贫困与饥饿、暴力与死亡交织的生存状态。宿命现象 宿命以神秘的力量牵引着余华小说中人物的生死遭际。
余华把这些幽默、乐观置于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背景下给以表现,成功地挖掘出长期被主流文化遮蔽的中国民间抗衡苦难的精神来源。
这些小说在叙述过程中往往采用“局外人”的叙述视点、不动声色的叙述态度和精细甚至华丽的叙述语言,远距离地、不厌其详地描写血腥场景和残忍行径。
的写作,则体现出一种平实冷静的平民立场,以“后现代主义”的日常经验和冷漠叙事消解现代主义沉重的自我表现和隐喻象征。“余华后”的作家们活跃在90年代的文坛,他们中有朱文、韩东、东西、皮皮、刁斗、棉棉、卫慧等。
余华,在20世纪90年代初写作《在细雨中呼喊》开始,尝试新的写作方式。他意识到,作家的想象力,和对于“真实”的揭示,并不一定都要采取与日常生活经验相悖的方式。这种风格的变化,来源于他与现实的态度的调整。
余华通过暴力有条不紊的织造出“人性恶的证明,”赋予先锋时期作品以强烈的艺术张力。 2荒诞的无限扩展 荒诞是余华先锋时期塑造作品的一把匕首,刺向小说人物身上的千疮万孔,流出他们血液的冰碴子。
余华的写作在80年年代又怎样的特点?
早期:八十年代的先锋文学创作时期。这一时期,余华以极端的、实验性的写作方式,探索小说形式的可能性,作品多以个人经历和想象为来源,用冷漠、超然的笔调描绘冷漠、残酷的世界,带有强烈的荒诞色彩。
世纪80年代,余华的作品数量并不多。余华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直到1987年的短篇《十八岁出门远行》和1988年的中篇《现实一种》,才引起文学界和读者的注意。
余华前期作品的先锋性 余华前期作品充满了先锋意识,暴力、荒诞无比的“零度情感”叙述描写,将人的暴力冲动、非理性欲望,写到了壮烈锥心的地步,人性的贪婪、血腥、自私、阴鸷以及特有的死亡叙述建构了其前期作品的“现实世界”。
的写作,则体现出一种平实冷静的平民立场,以“后现代主义”的日常经验和冷漠叙事消解现代主义沉重的自我表现和隐喻象征。“余华后”的作家们活跃在90年代的文坛,他们中有朱文、韩东、东西、皮皮、刁斗、棉棉、卫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