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丹寨县有哪些非遗
苗族锦鸡舞 锦鸡舞发源于丹寨县排调镇境内,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穿麻鸟型超短裙服饰的亚族群。锦鸡舞以芦笙伴奏,表演时,男性吹芦笙作前导,女性随后起舞,排成一字形,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跳。
丹寨县非遗有:苗族蜡染、古法造纸、苗族锦鸡舞。苗族蜡染: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印花工艺。丹寨苗族蜡染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其蜡染绘画工艺有“点蜡”和“画蜡”两种。
贵州省丹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苗族蜡染、苗族银饰制作、苗族刺绣文化、苗族锦鸡舞、苗族服饰、苗族苗年等等。苗族蜡染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一条方巾,一尺蓝布;一笔一画,一点一捺。
华丽的苗族银饰文化
1、苗族银饰工艺流程很复杂,一件银饰多的要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且,银饰造型本身对银匠的手工技术要求极严,非个中高手很难完成。此外,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使苗族银饰日臻完美。
2、因此,它们的银饰中,充分体现了苗族漫长的征战、迁徙过程和迁徙文化。
3、苗族整套银饰之首是银凤冠和银花帽。银饰锻制是苗族民间独有的技艺,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而在这一系列的银饰中,银凤冠和银花帽被誉为首屈一指的珍宝。
4、银饰在苗族服饰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特别是在女盛装中,银饰是必不可少的饰物。苗族银饰无论是品种、数量、造型风格,还是制作工艺,都在中国民族服饰中名列前茅。
5、苗族银饰以其种类繁多,造型精美形成了一种极具审美的独特的银饰文化。从佩戴部位上大体可以分为头饰、颈饰、胸背饰、腰饰、手饰、脚饰等。主要部位的饰品又按支系、片区分为不同的类型。
6、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后,苗族银头饰经历了形式上的改变和文化上的进化。其形态上的转变在此不做详述。苗族银头饰在文化上的意义却是越来越复杂而浓厚,其象征意义远远大于了它作为头饰的装饰意蕴。
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苗语叫呕欠,主要由童装、便装、盛装组成,盛装苗语叫呕欠嘎给希,即升底衣服, 呕欠涛苗语称谓即银衣,下穿百褶裙,前后有围腰。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四川、湖北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
川南苗族服饰川黔滇型,流行于川、黔、滇、桂等省区讲西部方言的苗族地区。女装上为麻布衣,下为蜡染麻布花裙。色调较浅,花饰不多,银饰亦少。黔西北和滇东北一带,不论男女皆缀以织花披肩,大者形同斗笠。
苗族服饰-传统的苗族男装大襟短衣,襟向右开,颜色多为蓝、黑色。现在,男子的服饰已基本与汉族服饰一样。而苗族女子的服饰就显得精美了。
苗族的服饰、住房、交通工具等叫什么名字 苗族服饰分为童装,男装和女装。苗族男装的色彩和装饰较单调,不及女装鲜艳与丰富。女装又有便装与盛装之分。便装是平时穿着的服装,其色彩花样及装饰不及节庆时结婚时穿的盛装鲜艳。
苗族男子的衣饰较为简单;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衣袖长而小,裤简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脚。头帕有青帕和花帕两种,帕长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
苗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苗族古歌,贵州省台江县、黄平县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苗族古歌、水书、思南花灯戏、马尾绣。2006年5月20日,苗族古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水书作为除了东巴文之外唯一存活的象形文字,在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服饰是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的服饰,既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历史文化的瑰宝。湘西方言苗区和黔东方言苗区喜好银饰,黔南某些地区喜好贝饰,而西部方言区苗族服饰则少银饰。
少数民族非遗项目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及其特色。下面我们来看看主要的少数民族非遗项目有哪些。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册亨布依戏、侗戏、福泉阳戏、思南花灯、锦鸡舞、苗族大迁徙舞等。布依戏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之一。布依戏过去称土戏、欢戏,在布依语中称谷艺。
主要包括桑植民歌、靖州苗族歌鼟、澧水船工号子、土家族打溜子、湘西苗族民歌、麻山锣鼓、新化山歌等1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澧州夯歌、安乡硪歌、华容夹叶点子、嘉禾伴嫁歌等1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