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纺织工业风云在此上演 武昌第一纱厂曾走出

钟楼外景
钟楼走廊上可一线观江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戎钰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萧颢
近日,以纺织布业发展为背景的古装剧《赘婿》收视大捷,剧中,从现代穿越回古代的男主角运用现代商业手段改造古代纺织业,让观众看得满眼新奇。其实,纺织业的传奇故事,武汉人不会陌生。20世纪初,在武昌第一纱厂等多个纺织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武汉成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纺织工业中心,武昌第一纱厂也成为华中最大规模纱厂。近日,极目新闻记者探访位于武昌临江大道的武昌第一纱厂办公楼旧址,回望百年前在此上演的纺织工业风云变迁。
这里诞生过湖北首富
“布衣兴国,蓝缕开疆。”晚清洋务运动时期,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在武昌兴建布、纱、丝、麻四局,为武汉近代纺织业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一时间,大武汉成为中国轻纺工业重镇。在此工业大背景下,“商办汉口第一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于1915年正式创立,因厂址设在武昌,公司后被称为武昌第一纱厂。
“这是武汉首家由民族资本创办的纺织工厂,是武汉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一说到武昌第一纱厂,武昌区档案馆一位负责人就强调起纱厂对武汉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它见证了武汉纺织业的发展,也为后来的工人运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1914年,身为汉口商界领袖的李紫云看准纺织业的发展潜力,邀请城中棉纺巨商程栋臣、程佛澜兄弟,以及刘季五、毛树棠、彭玉田等实力雄厚的富商,合股筹建武昌第一纱厂。次年,在这群民族企业家的合力推动下,武昌第一纱厂破土开建,并于1919年正式投产,火速打响名头。
武昌区档案馆馆藏资料显示,武昌第一纱厂最兴旺时拥有8000名工人,千余台机器,是当时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纺织厂,被称为“湖北纺织工业的缩影”。而让后人津津乐道的是,受益于武昌第一纱厂投产后的一飞冲天,原本就富甲一方的程氏兄弟几乎垄断了武汉纺织业的上下游,并占据了武汉房地产的半壁江山,一度跃升为民国时期的“湖北首富”。
更重要的是,在武昌第一纱厂的带动下,裕华、震寰等一批纱厂陆续崛起,让武汉成为国内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纺织工业中心。
1951年,武昌第一纱厂实行公私合营,并于1970年更名为武汉市第六棉纺厂,也就是老武汉人口中的“国棉六厂”。1999年,该厂破产,厂区旧址被改建为居民小区,但纱厂的办公楼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完好保留。
小姐姐们的打卡地
武昌临江大道76号,是武昌第一纱厂办公楼旧址如今的方位。循址而去,在现代化居民小区的环绕掩映下,一座有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三层小楼顷刻间就抓住了观者视线,尤其是建筑中心那座面朝长江高高耸起的钟楼,让人不由惊诧,“怎么这里还藏着这么一个好地方?”
据介绍,这栋建筑由当时极负盛名的英国景明洋行设计,整体为3层砖混结构的办公楼,正面有两层外廊,廊沿的爱奥尼克柱常见于古希腊建筑,分外吸引眼球。而建筑中部耸起的那座百年塔楼,至今依然肩负着报时任务,每日12时、18时准时响起,与江汉关的钟楼隔江呼应。
步入办公楼,目之所及的木质楼梯和琉璃窗台,无不自述着大楼的历史和荣光,但一转头,现代感十足的艺术展厅跃入视野,古今激烈碰撞将人拉回现实。原来,这处旧址目前由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租用,办公楼在经过还原性修缮后,于2015年对外免费开放。
艺术中心理事米先生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他与几位合伙人都是“海归”,大家都对老建筑有一种特殊情结,“每一个老建筑里面都有它的故事,这些历史建筑如果不使用,总这么闲置就坏掉了,使用起来反而是对它们最好的保护。这也是我们做这个艺术中心的初心。”
经过改造后,艺术中心内设有非营利美术馆、艺术剧场、艺术放映厅、红酒博物馆、文创空间等,“在传承百年前建厂时‘西学中用’理念的同时,在这里打开武汉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一扇窗。”
身为武汉人,能在长江边的百年老建筑里上班,被米先生视为难得的缘分。“平时大多在钢筋水泥的写字楼里工作,忽然来到这里办公,会有一种穿越的感觉,很容易在时间、空间上产生错觉,更能激发人的创造性。”
2019年,武昌第一纱厂办公楼旧址与汉口电灯公司旧址、平和打包厂旧址、汉口平汉铁路局旧址、英美烟草公司旧址共同被评选为“武汉五大城市地标”,也因此吸引不少“小哥哥小姐姐”来此拍照,将其捧成新的网红打卡地。
米先生表示,在保护武昌第一纱厂办公楼旧址原貌的基础上,他们正努力将之升级为更成熟的艺术商业综合体,让市民未来除了可以来看展览,也能吃饭、喝下午茶、购买文创产品。
骄傲的纺织厂工人
承载百年历史的城市地标,在新时代被注入了新活力,身为自由摄影师的花牛自然也少不了前去“打卡”。
他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前几年他常去武昌第一纱厂办公楼旧址拍照,对旧址内部的装潢印象极深,“一看就知道当年设计这栋建筑的人有非常高的审美和品位,一百多年过去了,很多设计不仅不过时,反而愈发透出高级感。不过由于疫情原因,今年楼里很多展厅都不开放了,只能在外头拍拍照。”
据花牛回忆,2018年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举办过一次展览,展出了很多纱厂的员工照片、老物件等旧物,吸引了不少纱厂老员工前来怀旧,“有专家说,武汉纺织业曾经养活了三分之一的武汉原住民,可想而知当年的纺织厂对于武汉人有多重要。”
花牛口中的这场展览,70岁的方德喜老人记忆犹新。1968年,年仅17岁的方德喜进入“国棉六厂”工作,接替母亲成为纺织厂的一员。
“我的母亲大概是刚解放进厂的,干了几十年的纺织女工,后来她退下来,我顶了职,一家两代人都在这个厂里工作。”方德喜清楚地记得,他刚入厂时收入很高,“一个月能挣43块钱,比其他人都高。那时候能在这么大的厂里工作,虽然有点累,但能养家糊口,心里还是很自豪的。”
方德喜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当年他工作的车间,一到夏天就备有冰水、冰棒、酸梅汤,有的工人还会抽空从车间跑到办公楼里乘凉,“1988年我调到纺织局了,后来和当年的同事就很少见面了,现在大家年纪都大了,也没什么联系了,挺遗憾的。”
虽然后来离开了“国棉六厂”,但方德喜对百年钟楼这栋建筑感情很深。2018年,当他听说旧址要举办和纱厂有关的展览,他立刻带着“礼物”前往展览现场。“我是带着‘六厂’的厂志去的,以前我在厂长办公室工作过几年,一直保留着这本厂志,舍不得丢。后来就送给那个展览,由他们保存,也算是一个纪念。”
方德喜还记得,当时他一走进旧址就很激动,“我在这里上过班啊,这么多年过去了,外观居然和以前差不多,就让我感觉,好像什么都没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