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一封回信,让《文史

5月10日下午,山东大学组织召开《文史哲》编辑部座谈会、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专题学习传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
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表示,总书记重要回信体现了对《文史哲》杂志的殷殷嘱托和对高品质期刊建设的未来期许,为在新时代条件下弘扬中华文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供了重要遵循。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全过程。要把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放到“两个大局”中去思考、放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去谋划,把握主基调、打好主动仗,强化担当作为、回应时代呼声。
总书记重要回信是培育造就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山大学派”、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动力。要努力培育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山大学派”,建设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大学,办好中国特色、山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教授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为所有哲学社会科学杂志如何办刊指明了努力方向,即学术期刊必须满足国家和民族的重大需求。要理解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与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要坚守初心,守正创新,引领创新;要坚持高品质、高品位,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繁荣学术研究。回信同时为整个哲学社会科学未来如何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即哲学社会科学基本的研究力量必须进一步向研究中国问题、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华文明集中,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都非常激动,这是对大家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对几代编辑所付出心血的最好回报,将乘着来信的东风付出更大努力,把杂志办得更好,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殷殷嘱托。
《文史哲》编辑部的李平生、刘京希、李扬眉、刘培、李梅、孟巍隆、孙齐、邹晓东等编辑表示,总书记的回信让自己倍感光荣、备受鼓舞,同时也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大家重点回顾了70年来几代编辑人的学术坚守和薪火相传,总结了杂志自身的风格和特色,探讨了《文史哲》发起的学术讨论、学者办刊传统、其中沉淀的人文情怀、现实关怀以及国际版建设情况,表示《文史哲》不仅在研究历史,更是在书写和创造历史。大家表示,将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一如既往把《文史哲》办成更高品质的学术期刊。
大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对创办高品质学术期刊提出了具体要求,也为当代青年学生的学术成长道路指明了方向,要以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坚持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学习与探索方向,深入贯彻阐释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现实关怀,共同做好弘扬中华文化重大课题,把传承文化的精神变成发展进步的力量,逐步凝练具有中国特色、代表时代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以中国智慧助推中国道路,贡献山大力量。(济南时报·新黄河记者曹莫)
●延伸阅读
“学报之王”《文史哲》:从“扶植小人物”到“造就学者”
1951年4月创刊的《文史哲》是新中国第一家高校文科学报。作为20世纪后半期乃至21世纪前十年文史哲领域各种学术思潮的领导者和参与者,《文史哲》杂志见证了当代中国学术的风风雨雨和起起落落,更以其卓荦不群的学术水准成为当代中国学术界最具影响力的领军刊物。
《文史哲》是新中国创办最早的高校文科学报和人文社会科学杂志。创刊伊始,《文史哲》即坚定不移地恪守“学者办刊”“造就学者”的原则,“扶植小人物”“学者的摇篮”,是学界70年来对《文史哲》的广泛称誉。已过世和仍健在的一大批著名学者或者在这里刊发了处女作,或者在这里刊发了代表作,或者在这里刊发了成名作,从这里走出来的学者可以说数不胜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著名学者几乎都在这里发过文章。《文史哲》为此驰誉学术界,广受称道,在数代读者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文史哲》是一份在海内外人文学界享有巨大声望的老牌学术期刊,是一份反映中国大陆大学文科学术水准的老牌学报,至今仍被学坛看作学术风向标之一,在海内外深受尊重和推崇。(据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网)
原标题:山东大学:一封回信,让《文史哲》人“倍感光荣,备受鼓舞”
值班主任:颜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