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扎根大漠奉献青春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5月11日13时08分讯(通讯员 陈昕)打印宣讲稿、准备PPT、整理资料图片……退休2年后,最近,段炼又忙碌了起来。今年62岁的段炼是重庆两江新区金山街道金渝社区爱家丽都的居民。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曾是一名军人的他多了个身份——金山街道红色宣讲团成员。
穿上戎装
“希望通过我的经历,让年轻一代知道我们国家的强大是一代又一代人奋斗的结果,希望用‘马兰精神’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跟党走。”段炼说。
1976年,17岁的段炼高中毕业,便开始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写入党申请书,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
1978年12月,段炼参军入伍,踏上了一列火车,穿上了绿色军装,成为了一名军人。
火车去哪,自己是什么兵种,主要任务是啥?即使这趟列车已经启程,段炼对这些仍一无所知。
“当时很兴奋,觉得成了军人就很自豪,不管去哪都愿意,也希望到最远的地方、最穷的地方去磨练自己,再苦再难都能克服。”段炼说。
列车最终在新疆某站台停靠。
下车后,段炼和战友们又被大箱车集中运走,前往他们最终的目的地——马兰基地。
与“马兰”结缘
到了马兰,段炼才终于知道,自己的军旅生涯将与我国当时正在进行的核试验相关,“很兴奋也很自豪,能参与到这么重要的任务,想都不敢想,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段炼先后在通讯员、通勤兵等多个岗位历练。同时,工作之余也不忘继续加强学习。
1980年底,段炼考入国防科委干部学校(现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并于1982年底从竖井钻井建井工程专业毕业。
毕业后,他和战友们被调入工程部队。这支部队主要是完成地下核试验的基础开挖、钻井、建井、场外工程、砂石备料、产品吊装、井筒回填等重要任务,是整个核试验任务中极为艰巨和复杂的一项工程。
核试验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远离城镇,在荒无人烟的新疆戈壁滩中国核试验基地——马兰基地做试验。
马兰基地自然环境有多苦?
“严冬长达半年之久,结冰期多达150多天。”段炼回忆,住在帐篷或简易活动房内,常常是呵气成霜、滴水成冰,4、5月份施工还要穿棉大衣。夏季气温常常突破40度,地表温度则在60度以上。
在这样的环境下,1982年-1993年,段炼与战友们克服种种困难,多次参与核试验爆破。
在这期间,他也正式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大漠忠魂
1993年11月,段炼所在营提前完成了原定566米的钻井任务,部队刚拆除设备,搬回马兰生活区,上级突然来了指示,试验需要增加井深。
一声令下,将士们不顾撤场后的疲劳,打点行装,立即再次奔赴工作区。
此时,马兰基地已经是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零下30多度的气温下,段炼和战友们重新安装设备,调试钻井参数开钻。
“官兵们虽然穿着大衣也难抵御寒风刺骨,可为了使钻机正常运转,有的战士把自己的大衣盖在了机器易冻部位,保证钻井施工正常进行。”段炼说。
一个月后,他所在营按要求完成了43.5米的追加任务。
“这年我们营荣立了集体一等功,我个人荣立了二等功。”段炼说。
1993年至1996年,段炼和战友们一次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试验任务。
发挥余热
1999年,随着核试验任务的结束,部队精简整编,段炼脱下了那一身陪伴了21年的绿军装,在军旅生涯中,他获得三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
转业到地方,段炼先后在中国电信、中国通服任职,直至2019年从工作岗位退休。
“多少个夜晚我都会想起马兰那些岁月。”段炼说,自己的生命在马兰得到了升华,“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使他终生受益。
当前,正值党史学习教育在两江新区如火如荼展开。已经退休2年的段炼觉得,自己还能够发挥作用。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连日来,段炼的身影不断出现在不同场合,向年轻人讲述何为“马兰精神”,号召青年人学党史、知党恩、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