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越美文网

猪肘汤面诞生34年成为老济南

文章类(审核:佚名 原作:佚名)  投稿:佚名2021-03-27 10:51
猪肘汤面诞生34年成为老济南人心中的“流量”担当 济南“肘面江湖”

亮亮拉面店内,食客大口吃面。本版照片均由新时报首席记者王锋 摄

自古以来,就有“南粉北面”的说法。面虽是市井吃食,在秦岭、淮河以北却绝非寻常之物。拿生命吃面的北方人,有一股近似偏执的挑剔。

水土不同,面的形态也各异。山东自北而南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接壤,智慧的人民也顺势创造出了炸酱面、烩面、板面、锅盖面等衍生品。

而在济南,一个被称作“猪肘汤面”的面种也在这里风起云涌了34年。它起源于英雄山早市上的一家拉面摊子,而后各自发展,如今入局者众多。

当下,获得济南人认可的猪肘汤面,在食客们心中形成了一家引领、几大“巨头”鼎立、小店涌现的局面。跟美国大片漫威电影的英雄宇宙一样,济南肘面江湖也渐成“宇宙”。激烈竞争下,真材实料方能胜出。而这对于食客而言,无疑是一场幸事。

猪肘汤面的灵感源自鲁菜

一个“老济南”生活的日常,是从一碗猪肘汤面开始的。要吃最地道的肘面,就得去济南英雄山附近。

这要从34年前,济南人罗亮在英雄山早市上的拉面摊子说起。

1987年,济南人口口相传,罗亮家的猪肘汤面,要排队吃。一个棚子,一口大锅,几张桌椅,17岁的罗亮略显腼腆,但拉面的功夫却格外娴熟:揉、甩、拉,三下五除二,生面下锅,高汤在锅里热烈地翻滚。盛面,浇汤,再撒上一撮香菜,面成。

这看似简单平常的手艺,却底蕴深厚。他这身拉面手艺,师从兰州师傅,但彼时兰州以牛羊汤面为主的口味,济南人吃不惯:兰州的牛是牦牛,济南老黄牛居多,肉味没人家的醇厚。因为不能照搬,罗亮便在改良上下了番功夫。他从鲁菜的“高汤和清汤”中汲取灵感,食材选用鲜猪后肘拨膘精肉和后肘骨,将其熬制成面汤,用川椒、线椒和济南本地辣椒配比制成独家的辣椒酱,最终形成了济南特色的猪肘汤面。许多人也从他这里学到了这门手艺。

两年后,也就是1989年,19岁的程大德跟着师傅在工人新村附近卖猪肘汤面,一直到1998年,他才把摊子搬到了英雄山路的孔膳堂旁,改名“大德拉面”。

在这期间,济南“肘面江湖”也发生了变化。罗亮的第一间实体店问世了——1994年,为了响应“退路进厅”政策,罗亮在经四纬十二路口租了第一家门头房,“亮亮拉面”这个响当当的牌子正式登场。1998年,“亮亮面馆”搬回老地方英雄山附近。而后的几十年间,随着济南城市的变迁,面馆地址数经变迁,最终发展为如今的6家面店。

1995年,借助“立信饭馆”名字改做拉面的王金岭、范友善夫妇开始雇拉面师傅开店,第一个“根据地”在经十一路的花卉市场旁。1999年,夫妻俩将小店搬到了不远处的信义庄西街,也就是现在的位置。

由此,济南喊上名号的猪肘汤面店都完成了初期成长,“肘面江湖”初现。而到近几年,藏在市井间的猪肘汤面的社区小店越来越多,好吃的肘面,在每个济南人心里自有标准。但毫不客气地说,若是溯其根源,猪肘汤面的确都源自这个叫罗亮的济南人的独创。

一碗面的讲究不光在面上

一碗守得住顾客的好面,其中必定含着面上吃不出来的讲究。

今年51岁的程大德,每天4点50分起床,炖肉、调汤个把小时,为的是在6点半前师傅能端出第一碗面,而这碗面的客人永远是程大德本人。面抻得够不够劲、汤头味道的拿捏,他的舌头是拿着“准入闸门”钥匙的操控者,味道没问题,才能开卖。

拉面师傅出身的程大德,十几年前就从后厨脱身。他觉得心里盘算的是如何把面馆干长久,一心不得二用。几十年间,大德面馆的汤头也经过了改良,从最初的猪肘,到后来掺入老鸭架,而如今,他听取了顾客的面汤里有腥味的意见,去掉了寒性的鸭架,全部采用大肘骨熬制。大德称他的辣椒也有独创。除了产地多源的辣椒外,还加入了花生、芝麻、核桃仁、麻椒。经过不断的改良,“仅此一家,绝无分号”的大德拉面,虽然仅有露天的环境,但依然挡不住食客的脚步。

程大德依然在孔膳堂忙前忙后,他觉得自己的脸就是“活招牌”,只要他在,味道就不会差,他不怕比较,自信满满。“和面是关键。”王金岭认为,即便是机器和面,但调教和面机的诀窍,是立信面馆在肘面界有一席之地的关键。她今年50岁,嗓门不大,对人说话都客客气气的。与其他拉面馆里的女人不同,她不做收银、跑堂的杂活,而是个穿梭在前厅后厨,穿厨师服的拉面师傅。女人拉面,在济南拉面届也没几个。

据王金岭说,最初他们两口子是雇拉面师傅,但那时候出品极不稳定、师傅晚来早走的,客人来了好久也吃不上,和的面都卖不出去,小店“半死不活”,王金岭看着着急,便琢磨着“拽面”,还跟师傅偷学,一来二去,她也掌握了门道,2003年前后,王金岭就跟老伴范友善开始独当一面了,自己拉的面,品质有保证。而王金岭的和面技巧,盐和水的配比,也自成一派。小店口碑也慢慢上来了。立信是一家其貌不扬的苍蝇馆子。价格牌是用粉笔写的,室内餐位不多,食客的年龄段也偏大,但流量却不减。凭着这个店,夫妻俩拉扯着两个孩子的生计。

而对于罗亮来说,无论市面上的“猪肘汤面”如何多,他却从未感受到冲击。跟30多年前一样,一到饭点,来店里的人依然要排队。作为肘面界的引领者,他做了金丝楠木的招牌、缅甸花梨的桌椅,新中式风格的墙面上,挂着笔墨字画,他不断改良硬件条件,让济南人有着更好的吃面环境。而不变的,是他立足在济南拉面界的味道:真材实料、不做外卖、不做速食,往长久做,坚守自己的本心。

新入局者,先从夹缝中求生存

对常吃肘面的人来说,江湖上的肘面总不免要拿来做一些比较。他们总结,大德默认出锅的面略硬,亮亮的偏软,而其他的小店则各有差别。因为食客的口味不同,就给了其他馆子生存的空间。

38岁的吕雷认为自己能在夹缝中寻得生存的空间,事实上,他也做到了。两年前,他开了一家叫立德的面馆,专做肘汤面,即便是经历了去年的疫情,他依然挺了过来,并且开了第二家分店。他把姿态放得很低,他虽是淄博人,但大学时在济南第一次吃的肘面是“亮亮”,他想着把这碗面做好,是致敬。身为年轻一代,吕雷在面馆的发展上有自己的考量。他深知肘面因自身特点不好走加盟、连锁的路子,也不想靠卖配料去收割“韭菜”。作为后期的入局者,他在个性化服务上下了不少功夫,现在,立德也有了忠实的粉丝。他有向外传播的野心,但也坦言这建立在把小店经营好的前提下。

吕雷提到,近一两年,济南市场涌现了很多扎根社区的猪肘汤面馆子,他觉得这有点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几位老入行者不断的努力,让济南人认可了这个味道,后入局者的难度就降低了,但营业面馆不仅是配料,品质食材、服务等不可或缺。他提到,他也曾在面馆开业初期不断发短视频吸收流量,确实有不少年轻人跨越半个城来打卡,但他这样做不久后便作罢,是他认识到,作为一家面馆,一个家常吃食,主要深耕的群体一定得是方圆几公里的人。

34年过去了,当年那些在英雄山早市上吃面的人,如今大多过了而立之年。他们有的退休了,有的成家有了孩子,有的离开了济南,但从那时开始吃面的人一传十、十传百地扩散着,这碗面已深入济南人的胃,成了一份有特色的日常吃食。作为带头人,罗亮坦言从未想过急速扩张,但他也在为这口美味想更多的去处。在亮亮即将上线的线上商城,那个“3勺以上收费”的辣椒酱即将上线,而速食的亮亮拉面或许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出品。他希望这碗面能用最优的方式,走出面馆,但一切都急不得。

原标题:猪肘汤面诞生34年成为老济南人心中的“流量”担当 济南“肘面江湖”

值班主任:高原

小越美文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ww.xiaoyueboke.com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友自行上传及网络转载,如涉及版权及隐私问题,请来信至 vip@xiaoyueboke.com,本站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