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越美文网

四分半 | 老有所养 “饭”有所依

文章类(审核:佚名 原作:佚名)  投稿:佚名2021-03-31 06:16
四分半 | 老有所养 “饭”有所依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姜念月 李袅/文 黄宇/主持 受访人/图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饭桌上饭菜越来越简单;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记忆中的拿手菜越来越难见到;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买菜洗碗这些小事,变得越来越吃力;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老人吃饭这件小事,变成了一件“难事儿”。

为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吃上“大餐”,重庆市民政局在全市范围内持续推动城市养老助餐服务。一顿热乎的饭菜,不只暖了胃,也暖了老人的心。一屋两人三餐四季,这正是不少独居老人向往的生活。

老两口在助餐点结伴用餐,他们终于不用每天自己做饭了。受访人 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菜多了 三餐“巴适”了

“左婆婆,这个南瓜又甜又糯,多来点不?”三月的一个中午,在东方家园社区助餐点,44岁的志愿者萧金花站在打饭台招呼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

待老人入座,萧金花熟练地端上“软糯”的两荤两素一荤汤:蒸南瓜、清炒小白菜、腌菜烧白、粉蒸肉和白萝卜炖排骨汤,共收费10元。老人齐了齐筷子,夹起南瓜放进嘴里,一抿即化。“巴适,今天的大餐也好吃。”老人咧嘴一笑,上排牙齿已经缺了4颗。

“这是给你老伴的。”萧金花又给老人打包了一份饭菜搁在桌上,转身招呼其他陆续前来的老人。

88岁的左敏慧正是萧金花口中的“左婆婆”。

“助餐点”开张前,左敏慧两老口的“标餐”是一盘青菜加上一锅热了一遍又一遍的萝卜炖排骨汤。

菜是自己煮的,汤是女儿周洲端来的。

女儿周洲每周回家一次,总要例行“检查”冰箱。大多数时候,那锅三天前端来的炖汤还“躺”在冰箱里。女儿忍不住碎碎念:“妈,说了多少次了,反复吃剩汤不好。”

“我和你爸年纪大了,吃不了多少,倒了多可惜,简单凑合吧。”左敏慧的回答也未变过。她当然知道“不好”,但这碗“孝心”,她舍不得倒掉。

周洲也记不清究竟从什么时候起,父母餐桌上的饭菜不再是记忆中的样子。上大学以前,每日放学回家,一开门饭菜香袭来。桌上的摆盘总是丰富的,两荤两素一个汤是“标配”。

2000年,周洲考上了四川一所大学,寒暑假才有时间回家。假期里,餐桌上的回锅肉、糖醋排骨、辣子鸡……都成了父母口中的“小菜”。那时,在周洲的心里,没有什么是一顿家里的饭不能解决的。

“我爸自创的爆炒肥肠是一绝,我妈做的回锅肉最好吃。”直到现在,聊起父母的手艺,周洲的言语中仍透着自豪。

变化仿佛是发生在周洲结婚后。父母餐桌上的大餐渐渐只会出现在小两口回家时。6年前,父亲肺上查出了问题,闻不得油烟,二老的饭菜更简单了。

逢年过节周洲会把父母接到餐厅或自己的小家吃饭,记忆中父母掌勺做的那些琳琅满目的菜品,已很难在家里餐桌上出现。

从舍不得浪费到没精力做饭,左敏慧老两口的饭菜就这么凑合着,一晃十来个春秋。由于父母不愿同住,周洲能做的,也只有每周端去一碗汤。在放下汤碗时,她不厌其烦的嘱咐,就好似儿时常常听到的那些唠叨:“要注意营养,吃饭不要太凑合……”

在助餐点里吃饭的老人们可以享受属于自己的悠闲。受访人 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开张了 吃饭自在了

在“助餐点”里,来吃饭的老人大都如左敏慧一般,年纪大了,子女不在身边,吃不完又觉浪费,陷入大多相似的难。

60多岁的陈桂芳是个例外。做得一手好菜却“凑合”着吃饭,她是在成全儿子的幸福。

“助餐点”开张那天,自诩为“志愿者”陈桂芳格外兴奋,从前期准备建设“助餐点”开始,她就帮着社工在小区里奔走宣传。这让负责管理该“助餐点”的陈红纳闷:“老太太对‘助餐点’为啥这么期待?”

一直以来,陈桂芳都和儿子、儿媳同住,家里的饭菜也由她操持着。得了个好菜的“方子”,她还总爱拿出来与大家交流。

“你家那么多张吃饭的嘴,自己也能干,怎么总往这儿跑?”遇到“助餐点”里老人们的打趣追问,陈桂芳总是爽朗一笑:“我喜欢!”

此后,陈红才知道,原来在“助餐点”启动以前,这位精干的老人已经很久没有吃到一顿“自在”饭了。

陈桂芳在“助餐点”的其他老人口中是个“犟”老太太。年轻时与丈夫离了婚,她独自把儿子养大。几年前,儿子大学毕业回到家乡重庆,老人卖了老房子,一部分钱做儿子的创业本金,一部分支付了小区房子的首付。

婚后,她仍与儿子儿媳同住,可时间久了,生活中少不了磕磕绊绊。原本想要搬出去自个儿一个人住,随着孙子出生只好作罢,两辈人的教育分歧也渐渐显露出来。闹了点矛盾再同桌吃饭,陈桂芳觉得有些尴尬,她习惯等着儿子、儿媳下桌后,再端出事先留好的饭,一晃又是几年。

儿子劝她,但陈桂芳依然很“犟”:“我不想跟你们一起吃饭,一言不合就要不愉快。”这个“犟”老太就这样以自己的方式成全着儿子的孝心,避免与儿媳的矛盾,努力保留着属于自己的傲气和尊严。

所幸 “助餐点”解决了这件不自在的小事,“助餐点”运营7个月以来,这个“犟”老太在这里结识了更多的新朋友,抽空总到后厨帮忙,美其名曰发挥余热:“在那里吃饭,自在!”

每天,助餐点里的工作人员还要为需要送饭的老人打包餐食。受访人 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饭到了 麻烦解决了

骑上黄色的小摩托,套上黑色的头盔,把热乎的饭菜细致打包,再装进摩托车的配送箱保持温热的状态,送餐员段楚雄又出发了。他的第一站,是华新街一老小区的秦碧华家。

既是送餐员,也是华新街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助餐点”的负责人之一,段楚雄说:“每个社区的‘助餐点’都要给区域内的困难老人送餐。”

秦碧华是段楚雄还在做社工时便结识的老人。2018年,段楚雄成为德馨养老志愿团体的一员,平时的工作就是走访登记街道各个社区需要长期照护的老人。为何要到“助餐点”工作,放不下秦婆婆便是段楚雄脱口而出的“缘由”。

老小区的居民楼没有电梯,一层只有门对门两户。那天,当段楚雄敲开3楼秦碧华家的房门时,一眼就看见桌上的一碗儿菜稀饭。

“婆婆,你就吃这个吗?”段楚雄原本只是寒暄。

没想到秦碧华有些哽咽着答:“因为我下不了楼。”

丈夫过世多年,秦碧华无儿无女。2013年初,68岁的她被诊断出重度心力衰竭,走200米都会喘不上气,爬坡上坎更是一件难事。平日里复诊看病则是由妹妹一家、社工或志愿者带她去。

由于无法下楼买菜,秦碧华只能“小心翼翼”地拜托邻居帮忙带点。碰上邻居不在家,她得计划着吃。

老人们有时也会把助餐点的饭菜带回家享用。受访人 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有一次,实在不愿麻烦邻居的秦碧华尝试着自己去一趟大兴社区菜市场。杵着拐棍走走停停挪下楼,半个小时后,老人瘫在路边,被赶来的社工送进了医院。

秦碧华就这么被“困”在两室一厅的老房子里,一住就是五年。每天吃什么?冰箱里还有什么?成了秦婆婆最头疼的事,麻烦邻居的歉疚感与日俱增。

渐渐地,一日三餐变成了一日两餐,菜式也是极致的简单。

看着眼前慈眉善目身板瘦小的老人,段楚雄觉得秦碧华像极了把他带大,如今选择留在家乡独居的奶奶。那天,段楚雄把秦碧华放在冰箱里过期的速冻饺子和饼干清理干净,又从楼下的餐馆端来一份新鲜饭菜。

“我这么做,是希望如果家乡的奶奶遇到难处,也会有年轻人能去帮帮她。”从那天起,段楚雄时常把自家的饭菜给秦碧华送去。2018年8月,社区“助餐点”开张后,承担送餐任务的段楚雄总会为秦碧华带去一份新鲜饭菜。

“秦婆婆,今天的‘大餐’来了哦。土豆红烧肉、木耳肉片、番茄炒蛋、清炒豌豆尖、豆腐鲫鱼汤还有1个脐橙。”段楚雄一边说,一边把放在保温箱里的饭菜给老人端上桌。

困扰了5年多的吃饭问题,因为段楚雄的出现,秦碧华终于又吃上了“大餐”。

临走时,秦碧华硬塞了两颗糖给段楚雄:“小伙子,谢谢你们。”想了想,她又不放心地叮嘱:“你们这个‘助餐点’……要一直开下去啊……”

手里攥着糖,段楚雄骑上摩托车又飞驰着往下一家赶。在那里,还有老人带着期许,等着这顿热腾腾的饭。偶尔,他会想起住在老家的奶奶,那颗无处安放的孝心在这一趟趟奔忙中,仿佛也找到了归宿。

(文中老人均为化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h,报料QQ:QQ。)

512963392021-03-31 06:00:00:0姜念月 李袅四分半 | 老有所养 “饭”有所依第58期824180504分半稿件今日重庆

http://i3.cqnews.net/cqtoday/2021-03/31/t2_(0X74X580X424)892aab6a-bd69-494e-bbdb-af471c62d604.jpg

http://i4.cqnews.net/cqtoday/2021-03/31/t2_(0X74X580X424)892aab6a-bd69-494e-bbdb-af471c62d604.jpg

http://cq.cqnews.net/cqztlm/2021-03/31/content_51296339.htmlnull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为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吃上“大餐”,重庆市民政局在全市范围内持续推动城市养老助餐服务。一顿热乎的饭菜,不只暖了胃,也暖了老人的心。一屋两人三餐四季,这正是不少独居老人向往的生活。

1/enpproperty-->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小越美文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ww.xiaoyueboke.com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友自行上传及网络转载,如涉及版权及隐私问题,请来信至 vip@xiaoyueboke.com,本站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