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点睛化霖雨细作精雕复旧颜

王仲武
□任正
在1981年至1984年北极庙的复建工程中,彩绘、文字由著名书画家王仲武老师承担。木雕由雕刻家张卫正先生带曲阜古建师傅完成。基建由大明湖公园基建科科长隗文山负责,又调抽济南园林基建队的老技师、油漆彩绘工,组成一班人马。
云龙点睛,乞雨求霖
王仲武(1919—2009),我省著名书法家。仲武先生琴棋书画、剑拳戏曲无所不精,是一位真高士。其诗文著作多有出版,楹联碑刻留布全国名山大川之间。虽一生多经磨难,但豁达通透,常笑言说要笑看人生。我曾随先生在北极庙东厢房共事两载,深得教诲,崇拜仰止。修复北极庙初期,先生负责彩绘及史料编著工作,但无论是壁画、雕塑、古建、雕刻,样样均通,平日多有叮嘱,我受益匪浅。
今天再看这些彩绘,无论是旋子彩绘、和玺彩画,还是明暗八仙、花鸟鱼虫,在继承传统规制的基础上均有其创意,而且常常是恰到好处。前殿东西两山墙的壁画“鹿鸣秋山”“鹤戏东海”均为先生创作,当时仅知先生诗书好,看了这两幅壁画,方知其深湛的绘画造诣。前殿后门照壁上高3.8米、宽3米的大型漆彩壁画“霖雨苍生”更是先生的杰作。画中的飞龙吐水惟妙惟肖,气势非凡,每次观赏,都觉心中震撼。
当年囿于技术条件,并无复合材料,先生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用油漆兑颜料作画,使得立体效果更佳,且便于长期保存,实为匠心独具,称得上壁画绘制史上的一大革新。不遂人愿的是油漆偏重,今天画了,明日就流淌下来,如不及时补救就要重画。既要着色清晰,又要考虑材料的用量,先生大胆加小心,耗时数月方才完工。画成之日,却未给云龙点晴,问其缘故,先生笑语相对,说是良辰吉日未到。
王仲武先生绘制的“鹿鸣秋山”壁画
其时为1983年,济南酷暑,大旱无雨,人们翘首以盼甘霖。记得那天万里无云,艳阳如炬,先生一早到云栖山馆,身着黑丝绸对襟短袖衫,手持摇扇,精神矍铄。他取来颜料,一一放入色盘中,再选一新毛笔,蘸水试笔之后另沏新茶,又把平时客人用的杯子洗净(当时自北极庙下基建科院内接一临时水管到庙内东厢房外,作为施工用水,每日即用此水沏茶),随后先生于殿中巡视塑像、壁画、彩绘,查缺补漏。此时北极庙工程已近收尾。
约9时许,时任济南园林局副局长的于红生与大明湖公园主任金树常应邀到来。于红生问:“王老请我们来有何贵干?”金树常则拉起京剧架子道白:“请快快讲来。”先生用京腔回应道:“先喝茶,听我细细道来。今天乃云龙点睛、乞雨求霖的良日,故请二位领导见证。”于局长说:“万里无云,哪有雨意?”先生答曰:“时辰不到。待时辰到来,天降甘霖,不信请陪我坐待时辰。”于红生是一位善读书、勤思考、热爱文化事业的学者型领导,金树常也是喜文乐武的英年才俊,两人都半信半疑。
少时,先生端起色盘,爬上高架,庄重提笔,画龙点睛。一时之间,飞龙欲腾,活灵活现。先生回到云栖山馆品茗道:“两个时辰之后,喜雨将至。”其间,金树常因公务先行离开。约11时,雷声渐起,先生说:“雷声已响,霖雨即至。”先生与于红生来到庙前,头上仍是晴空湛蓝,而远眺南山,则云涛翻卷,先生仰天大笑。数刻之后乌云压顶,雷鸣电闪,倾盆大雨如注泻下。先生趁雨势端起墨盘,爬上高架,写下“霖雨苍生图”五个隶书大字,又用行楷在图左侧空白处题书二十四字:“癸亥七月八日,吾龙点睛佳期,不烦横飞破壁,但喜甘霖泽滋。”于红生曾在仲武先生的《古历亭赋》后记中详述此事。
当年北极庙工程使用较多的天然矿物质色彩颜料、金箔,均属国家控制物资。彩绘颜料由北京古建公司专营销售,当时北京古建公司与荣宝斋在同一院内。仲武先生与高徒王荣进京采购,因介绍信级别不够而遭拒售,销售方说必须由济南市人民政府开信方可,难为二王。电话打回,当时已任济南市园林局副局长的王继忠多方协调,两人在京滞留多日始将事情办妥。王荣老师回忆说:“等材料拿到手,来时换的全国粮票已所剩无几,再不回就要挨饿了(当时在山东各地吃饭要用山东省粮票,出了省要用全国粮票)。”
当时购买金箔,需经市、省、国家建委逐层报备,然后到中国人民银行报计划,经批准后去南京金箔厂购买。为此仲武先生爬升至殿内梁柱彩绘高处,一一丈量所需金箔尺寸,由王银芝老师办理手续,待手续齐全,再去南京购回。雕塑家沈忠先生工作日记中有详细的用量记录:共用金箔1870张,其中9.3厘米×9.3厘米规格的每张0.36元,4.8厘米×4.8厘米规格的每张0.2元。他的日记本里还夹着两张当年复建时的金箔边角料,先生取其中一张赠我留作纪念。这一礼物,物轻但纪念意义尤重。
木雕腾龙,活灵活现
张卫正,济南千佛山风景区美工师,是集书法、雕刻(石雕和木雕)、彩塑技艺于一身的全能型园林艺术家。他是老一代济南著名学者、书法家姜守迁先生的门生。北极庙建设中,张卫正先生负责神龛、供案,及真武大帝像两端两条盘龙的设计和雕刻工作。他后来回忆,当时由他带领来自曲阜的木匠做活,一看那些人使用的工具,刨、锯、斧、凿,件件精制如工艺品,肯定有一手好活。果不其然,给他们图纸,两三天即成活,质量效果都好,让他放了心。但木匠们不会雕刻,两条盘龙所用的是精确细致的工艺,由张卫正自己动手雕刻。今天看其当年雕刻的两条木雕腾龙,做工精细,曲线灵动,气势夸张,活灵活现,可称传世之作。张卫正先生说,当时每天的补助费只有几毛钱,一个月下来多给十几块钱。这在当年月工资只有30元左右的情况下,也算是不少的额外收入了。
王仲武先生绘制的大型壁画“霖雨苍生”局部
负责基建施工的冯连玉师傅是典型的山东大汉,膀宽腰圆个子高,虽然当年已五十开外,七八十斤的石砣子,一躬身能单臂举它几把。传统古建施工技术水平高,要求也高。冯连玉平时话语少,一门心思都在工程上,谁要是偷工减料让他发现了,发起火来,就像北极庙里的雷公那般吓人。
参与工程采购的田向德回忆,北极庙殿顶的琉璃瓦,是去曲阜大庄琉璃瓦厂选的货,检验瓦的承重伸缩质量,冯师傅拳砸脚踩手碾,选出了最好的一批。直至今日,北极庙殿顶的琉璃瓦依然完好。田向德说:“你看这顶子上瓦铺出这条囊弧线多么流畅美观,大雨来了不成激流,小雨来了不存水,这是冯师傅一手绝活。”冯师傅早已作古,但北极庙在,他的敬业精神仍在!
陈元鹏在济南园林院从事古建设计工作,1980年修复北极庙钟鼓楼时,他同古建筑设计大师、北极庙钟鼓楼修复设计者周培正先生一起在工地现场指导施工。看到建筑构件未达设计尺度要求,周工当即提出更换部分构件,态度一丝不苟。真武大帝泥像塑成安眼睛时,却遗漏了眼球。沈忠老师日记中记载:眼球拟用琉璃球,数天前告知后勤去购来,结果后勤把此事忽略了。像已塑成,待泥干了就安不上了,急需眼睛。陈元鹏回忆,当时动员全体基建人员外出急购真武塑像的眼晴构件,又去灯泡厂寻小灯泡,需要定制,时间来不及,真急坏了,最后张卫正找来废汽车前车灯的小灯泡,涂黑漆后用上了。其他塑像的眼睛,均为在博山订购的特殊琉璃球,人称“神眼”。
殿内高悬的“位极天枢”巨匾是庙中原物,意指此庙在天地间乃枢纽的重要位置,至于何人所书,史无记载,今不可考。匾额因年久已有脱漆干裂迹象,当年将其送至济南美术厂,由修复高手陈径武、马士元先生刷漆贴金,重加修整。四十年过去了,此匾仍大漆乌亮,金字凝光。
四十载光阴,往事如昨
自1983年至1990年,我曾在北极庙工作八年,算是新时代的“庙祝”吧。其间每天打扫卫生、看管庙堂,陪伴真武大帝及道教诸仙。在这里,我学会安静,学会深思,每日习拳健身,还学习了外语,兼做起中英文导游翻译工作。晨伴旭日,晚接夕辉,眺南山之叠翠,赏湖光之耀金。春柳扬烟、夏荷碧天、秋蓉似雪,冬冰封湖,明湖的四时美景,沧浪亭前的佛山倒影,让我流连难忘。有时开玩笑说,“真武历经四十二年修炼,终得正果成仙,我在此也历经八年修行,也算是六分之一的神仙了吧!”
四十年过去,2021年1月18日,“回首北极阁,复建四十年”活动拉开序幕。当年参与复建工作的友朋大多都来了,北极庙张开双臂,迎接当年的建设者归来。站在这再熟悉不过的庙门高台之上,当年参加复建的友朋师长们,而今多已步履颤颤、皱纹满满,有几位先生已驾鹤西去,不由感慨万千。居住加拿大的张耀峰、曹敏夫妇已91岁、87岁高龄,得知此活动很是激动,曹敏老师说:“我们年事已高,也有些糊涂了,但提到北极庙的恢复仍记忆犹新,思念当年在一起工作的同事们。人老了,回不去了,传达问候吧!”居处杭州的王济老师赶不回来,深表遗憾,只能通过视频向老友们问候了。
我填词《鹧鸪天·回首北极阁复建四十年》一首:
丙午北极俯疫哀,千年胜迹怯遭灾。幸迎惠暢重阁入,乐聚群贤展艺才。
塑像绝,绘墙开。云龙破壁雨霖来。四十年后樽盈满,颜皱鬓霜再尽怀。
当年北极庙门票
原标题:云龙点睛化霖雨细作精雕复旧颜
值班主任:颜甲